文/中央财经大学 马紫涵 韩文秀
自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据上海社科院测算,2016年到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4.07%、57.50%和60.00%,预计2019年将占到62.50%。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当其时,不仅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而且重构了商业逻辑,成为了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同时也开拓了转型升级的新蓝海。
“水滴论”彰显融合发展要义
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走向的晴雨表。过去7年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热词在报告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攀升,而“智能+”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成为年度亮点。报告从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业态培育及产业化、全面加快“互联网+各行各业应用”几个角度指明了年度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是要打造工业互联网,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快产业化集群建设。而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也从“加快”“加强”到“深化”,表述上的层层递进含义深远。
与政府工作报告表述相得益彰的,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的“水滴论”。杨元庆指出,AI一定要和行业结合,形成真正有效的行业智能,就像水滴一样渗透到各行各业,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的未来。水滴的比喻贴切地表达了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以技术赋能到行业核心以促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期待,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在中国人口红利愈发式微之际,前有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后有东南亚等国依托劳动力优势的追赶和挤压,以“智造升级”强化国家整体竞争力也是大势之下的客观选择。
场内:数据智能助力代表委员优化提案
3月8日,由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博士领衔制作的《中国新闻“两会”专刊》正式通过大会统一途径,送阅至每一位与会代表和委员手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专刊共八版,内容涉及营商环境、民企政策、住房、就业、预算绩效、政务热线、政务“一网”、新能源汽车、旅游、农村生活垃圾十大议题。
袁岳博士认为,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涉及多方利益的资源分配、问题解决的有限度排序、解决机制的透明度与最终处理方式的公平度等,当我们去针对某个和某些特定的公共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顾及问题存在与分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对待问题判断的精英与专业视野、一致或者差异的民意呼声、现实与可争取的资源条件及其重新分配的成本、能力建设的可行性与调整成本、与关联的其他公共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协同度与对冲度。尽可能地融汇与使用多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变量的数据源,从而使得核心问题得到更健全的呈现,引入基于多元数据的大数据智能型决策支持模式,可以为关键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决策提供优化选择的更好条件。
场外:公共服务精准化,智慧政务正当时
3月11日,汕头濠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新“员工”咨询智能机器人正式“上岗”。机器人具备了智能咨询、迎宾导引、智能导航等功能,通过智能交互系统,可以帮助市民通过自然的语音方式,并结合文本显示,轻松实现业务咨询、信息查询和政民互动。市民通过语音提问时,政务机器人可以在1秒钟内抓取最契合的答案,实现高效的政务办理,对不懂的提问则会自动记录,后台人员收集信息整合答案,智能学习能力让答复准确率得以不断提升,服务透明、规范、贴心。
3月16日,以“城市联动,精准服务”为主题的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在活动上推出的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成为一大亮点。参与招聘的毕业生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免费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免费建立职位胜任力模型,并通过智能匹配系统自动获取推荐岗位,可谓举手之间,服务贴心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