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景生情与感动——李犁诗欣赏
孤独的时候
我总想到他*的坟头坐坐
依靠着这暖暖的土包
就像一滴水回到了大海
就像小时侯饿了把手伸向妈妈
拔掉坟头的杂草
就像细数着他*的皱纹
妈妈 让我守望着你的睡眠吧
默默地感受一下 当年
你就是这样坐在我的摇篮旁
把哭喊的我引向成年
妈妈 曾经我为跌破了膝盖向你哭喊
现在我满身伤痕却只能咬紧牙关
再也没有人在寒夜中为我拨亮灯盏
再也没有人在四月的凉水里
为我拆洗棉衣
没有什么比这更永恒
所有的温情也不过如此
妈妈 如今我已人近中年事业无成
我两手空空 却依然在灰烬里翻找火星
妈妈 为什么我在孤独的时候
才想起你
为什么没想到 你现在才是永恒的孤独
自私的我啊 为什么在你死后
也不让你安静
(一声嘶鸣汽车就要驶进我的家乡妈妈我要替你看看我们住过的院落并在雨来之前盖上酱缸)
——李犁《母亲》
这首《母亲》诗,是诗人李犁写故乡的长诗《北方》中的一首。描述了作者真实的经历,也是作者在母亲坟前的有感而发。
不知道是现在的诗人们走得太远,还是有意回避,很多诗人忽视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那就是——触景生情,以情动人,以诚感人。
现在很多诗人已羞于谈触景生情和感动这样的表达词汇,以此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高大、深奥。而有些诗人在写作中也离这个越来越远。无“景”而造情,无病而呻吟,凭空捏造的虚假,还有很多从别人的作品中衍化和孵化出的作品,不仅如此,诗人本身还故作神秘,装神弄鬼,显大师状。这样的东西编造得再好也没有生命力。因为这样的作品没有根。无景何以谈情,无感动即无根。
触景生情不仅单指风景,还指我们遇到的人和事,即生命体验和心灵际遇。愤怒出诗人,是因为生活中的丑恶让诗人怒发冲冠;同情出诗人,是因为悲哀的事实唤醒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以此类推,就说明“景”就是产生诗人的土壤,就是生活,就是生存,就是命运。我们可以把诗人看作装满汽油的铁桶,或者是烧红的铁,只有和现实发生碰撞了,汽油才能燃烧,铁才能淬火。
“当生命被苦难的生活困惑得走投无路时,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诗歌悲哀。很长时间,我们的诗总是在选择题材以及遣词造句的苦心经营上徘徊着,诗已逃避了生命本身(诗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李犁如是说,诗人们在相互躲避碰撞的狭缝里艰难地生存着。而忽视了主体即生命在生存面前的疼痛和欢乐。为什么诗人不把自己想哭想笑想拍案的情感和感受表现在诗歌里呢?这是诗人的天问还是无奈的感慨?
李犁:诗歌与艺术评论工作者。父母起的名字是李玉生。辽宁人。属牛,长相如牛,性格像牛又像马。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出版诗集《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获奖。现为中国文人书画院艺术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