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霍山玉

 在安徽省的西部,有一条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的山脉,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江淮的分水岭,这就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区。
 
  大别山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1947年6月,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大别山为什么叫大别山呢?追根溯源,大别山的名称来源于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书中两次提及大别(大别山),如: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译文: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译文: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另外,大别山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大别山脉连绵数百里,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异很大。
 
  相传李白曾登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眼见南北两侧的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它山也!”大别山就由此得名了。
 
  好山好水出好玉,在大别山这块宝地就蕴藏着一种玉石界的新贵——霍山玉。霍山玉,又名“大别山玉”,属黄蜡石的一种。说起霍山玉,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霍山玉发现第一人李正白。他不仅仅是霍山玉的发现者,也是霍山玉文化发掘人和霍山县玉石产业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有了他,霍山玉才得以声名远扬。如今,在霍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李正白的带动下,大大小小的玉雕厂、玉馆以及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以玉石雕刻、销售和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一条产业链。李正白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霍山玉这张“霍山名片”,发展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
 
  那么霍山玉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98年,李正白在合肥的一个市场上,看见一块和自己家乡淠河里差不多的小石头竟然被卖出了90元。究竟是什么样的石头这么值钱呢?好学的李正白马上就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玉石鉴赏方面的书,一本书看完,他才发现,原来这小小的石头里还有这样大的名堂。他回到家后,又买了好几本玉石方面的各类书籍,就这样一边泡在书里学习研究,一边参照书中学到的知识,去家门口的淠河里捡一些石头回来,就这样几年下来,捡到的石头竟堆满了院落。
 
  到了2005年,李正白带着自己捡来的石头请多位玉石专家鉴定,专家认定这些都是上等的玉石。2008年,李正白通过当地政府,将自己收藏的玉石送交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宝玉石鉴定机构鉴定,发现其主要成分为玉髓,含量大于99%,隐晶质结构,摩氏硬度为7,属于上等玉石品加工原料,其硬度、色泽可与翡翠、田黄相媲美。自此,霍山玉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眼前。“质与玉同,价比玉高”。一时间,霍山玉成了国内玉石圈最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霍山玉的队伍中,宽阔的淠河,每天要迎接成百上千“疯狂”的寻玉人。
 
  同大多数玉石的形成原因一样,霍山玉也是由火山喷发形成。大约1.5亿年前至1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时期,在中国东部发生了一系列火山岩浆大爆发,形成了一条从东北部的鸭绿江到东南部沿海再到西南云南的长约4000公里的狭长的中国蜡石主要分布的地带。
 
  蜡石原石产于火山岩的裂隙和空洞中。火山活动后期,岩浆中排出大量的气体形成了无数个空洞,几百摄氏度高温的二氧化硅的胶体溶液流入空洞中,失去水分后凝结而成为蜡石原始个体。如果温度降得较快,二氧化硅凝固形成胶态隐晶体类型的蜡石;反之则形成显晶体类型的蜡石。降温的速度是决定蜡石品质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凝结过程缓慢,胶体溶液一层一层地由外向里凝结,每一层的颜色因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而不同,这样蜡石表面就会形成各色的纹带构造。有的蜡石含有不透明的氧化铁等杂质,就会形成类似水草、树枝状的图案。不过此时的“蜡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蜡石。只有当蜡石从风化岩层脱落后,又经历千百万年之久的二次染色,表面形成了一种浅黄色的“润浆”,此时的蜡石才算真正诞生了。润浆为自然所赐,形成的时间长达千百万年以上,附着在蜡石的表皮里。这种天然的淡黄色的色晕层厚度只有2毫米左右,有了它蜡石才具有含蓄润泽、醇厚养眼的品质,才能成为高级的观赏石品种之一。
 
  润浆的形成与河流两岸矿藏的丰富、矿种的多样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矿多河水矿化度高,蜡石的润浆就厚而浓,反之则薄而稀。在河流的上游蜡石的润浆较薄,中游急剧加厚,一旦到了下游,矿化水被多条溪水冲淡,再加上长期与沙石的磨擦,显晶体类型蜡石表面的润浆变得非常稀薄,最后丧失殆尽,变成又粗又燥的石英类卵石。
 
  润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来判断是否是蜡石品种的最重要的依据。现代矿物研究表明:高档蜡石成分是二氧化硅变胶体,与玉髓相似。两者生成的环境和物理表现几乎都一样,只是蜡石有润浆,而玉髓则没有,这就成了辨别两者差异的唯一方法。

  随着霍山玉市场逐年火热,其优质的矿石资源已经越来越稀少了。近些年市场上的霍山玉也是良莠不齐,个别商家将品质低劣的黄蜡石通过泡油抹蜡等方法以次充好,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像这样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而破坏了整个霍山玉市场的行为,到头来坑害的还是自己。一个产业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离不开从业人员的呵护。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玉石文化基础,而霍山玉凭借其丰富的色彩、百变的纹理、温润的质地,定将成为中华民族玉石界的一颗璀璨之星。
 
 
     正在雕刻的霍山玉作品     
 
  一件文物艺术品,并不简单的是一件器物,其背后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名胜古迹、经济建设、发明创造等,无一不是当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的鲜活写照。典籍文献中那些历史通常是抽象的,而反观文物艺术品却是生动鲜活甚至触手可及的,为此本系列的文章尽可能用大家熟悉的例子,由浅及深地来讲述文物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了解、认识、喜爱文物艺术品。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国家的历史,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