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向创新为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机会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行业正(在电子显微镜等领域)引领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中国事业集团总经理三善庆太日前在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应用实验室的启动仪式上表示。
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地和市场,且增长迅猛。2017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是汽车的“心脏”和主要成本,但其安全性是一大技术难题,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日企优势:有尖端电子显微镜
去日本企业采访时,记者经常对他们能生产出非常高质量的产品感觉不可思议。仔细一问,原来在许多高新技术制造行业,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高精尖”的作用。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先端分析装置部部长郑艺花向记者解释说,如果电池中掺入微米级的金属杂质,就有可能引发短路,导致电池爆炸。
在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应用实验室展出的日立EA8000电子显微镜,是全球同类产品中技术最为领先的新品,可以通过X射线透视与X荧光射线分析,在不切割电池的前提下,透过表面发现和判断电池中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或者分析故障原因。这种设备无疑将为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为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检测需求,不止日立高新公司,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美国FEI公司、德国蔡司公司等全球电镜产业巨头纷纷在中国下大力气推介、应用其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呈现群雄纷争之势。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半导体行业。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80年代中后期,韩国、中国台湾成为主力军;如今,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有布局,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自然,这造成了全球电子显微镜制造商在中国的激烈竞争。
日立高新公司取缔役常务高木幹夫介绍,在日益精密的半导体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微小疏漏都可能带来数十亿日元的损失,于是,X射线和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各个方面。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其中的很多原材料检测都是纳米级,不仅对电子显微镜的技术能力,而且对仪器操作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在这一领域广泛应用的球差电镜,在使用前往往需要博士花费三四个小时去校正仪器的状态,而这也直接促使跨国电镜巨头们在华投入最新产品:当前世界上具有突破性创新、普通操作人员可在15分钟内完成仪器校正的球差电镜。日立高新去年刚在美国亚利桑那应用了第一款,今年就投入了中国,并已获得了中国的成熟客户。
“反向创新”提供新的机会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力点已不限于应用其最新产品,新的动向在研发。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上海设立区域乃至全球研发中心。
通用电气(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曾向媒体介绍GE在华研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和本地化,第二阶段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以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GE第三个阶段的模式,一般被称为“反向创新”。
“反向创新”是指一种与传统的“全球本土化”相反的商业和创新模式。在“全球本土化”模式中,跨国企业将创新重点放在其所在的发达国家,将研发成果及产品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针对当地情况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微调。“反向创新”模式是这一过程的逆化,企业将研发重点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成熟并获得成功后,反向推广到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
在上海张江建设的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应用实验室是日立继日本、德国、美国、英国全球应用中心之后的第九家,也是在中国的首家科学仪器综合应用实验室,由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全球应用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配备了日立电子显微镜、分析仪器以及前处理设备等产品。在记者看来,这间实验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反向创新”的一种体现,在高木幹夫的介绍中,其背后的研发体制叫做“(与中国)共同开发”。
比如,中国用户对于电子显微镜逐渐涌现出带有突破性技术的需要,这恰恰符合日立高新的“共同开发”体制。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曾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其背后的研究过程中就涉及了这种体制。通过与单教授的共同开发,日立高新改变以往电镜内的真空环境转而通入气体,最终实现在电镜内观察样本的反应过程。此次合作一方面有助于科研结果的出炉,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技术性突破,未来可以应用到日立高新的产品迭代中去。
分析仪器领域有足够多的类似案例。在清华大学官网的有关介绍页面上,化学系分析中心负责人林金明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组的“主要仪器设备”多达21种,其中19种都来源于各大跨国分析仪器公司,包括美国安捷伦、布鲁克、贝克曼,德国徕卡,日本岛津、HORIBA、滨松和日立。其中日立是提供仪器最多的公司之一。
“反向创新”给中国提升检测设备技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只有用好这次机会,中国企业才能逐一减少“卡脖子”技术,让技术在总体上得以提升。
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地和市场,且增长迅猛。2017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是汽车的“心脏”和主要成本,但其安全性是一大技术难题,关乎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日企优势:有尖端电子显微镜
去日本企业采访时,记者经常对他们能生产出非常高质量的产品感觉不可思议。仔细一问,原来在许多高新技术制造行业,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高精尖”的作用。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先端分析装置部部长郑艺花向记者解释说,如果电池中掺入微米级的金属杂质,就有可能引发短路,导致电池爆炸。
在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应用实验室展出的日立EA8000电子显微镜,是全球同类产品中技术最为领先的新品,可以通过X射线透视与X荧光射线分析,在不切割电池的前提下,透过表面发现和判断电池中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或者分析故障原因。这种设备无疑将为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为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检测需求,不止日立高新公司,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美国FEI公司、德国蔡司公司等全球电镜产业巨头纷纷在中国下大力气推介、应用其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呈现群雄纷争之势。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半导体行业。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80年代中后期,韩国、中国台湾成为主力军;如今,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有布局,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自然,这造成了全球电子显微镜制造商在中国的激烈竞争。
日立高新公司取缔役常务高木幹夫介绍,在日益精密的半导体产业,生产过程中的微小疏漏都可能带来数十亿日元的损失,于是,X射线和电子显微镜等设备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各个方面。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其中的很多原材料检测都是纳米级,不仅对电子显微镜的技术能力,而且对仪器操作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在这一领域广泛应用的球差电镜,在使用前往往需要博士花费三四个小时去校正仪器的状态,而这也直接促使跨国电镜巨头们在华投入最新产品:当前世界上具有突破性创新、普通操作人员可在15分钟内完成仪器校正的球差电镜。日立高新去年刚在美国亚利桑那应用了第一款,今年就投入了中国,并已获得了中国的成熟客户。
“反向创新”提供新的机会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力点已不限于应用其最新产品,新的动向在研发。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上海设立区域乃至全球研发中心。
通用电气(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曾向媒体介绍GE在华研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和本地化,第二阶段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以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GE第三个阶段的模式,一般被称为“反向创新”。
“反向创新”是指一种与传统的“全球本土化”相反的商业和创新模式。在“全球本土化”模式中,跨国企业将创新重点放在其所在的发达国家,将研发成果及产品推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针对当地情况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微调。“反向创新”模式是这一过程的逆化,企业将研发重点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成熟并获得成功后,反向推广到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
在上海张江建设的日立高新技术科学园上海应用实验室是日立继日本、德国、美国、英国全球应用中心之后的第九家,也是在中国的首家科学仪器综合应用实验室,由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全球应用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配备了日立电子显微镜、分析仪器以及前处理设备等产品。在记者看来,这间实验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反向创新”的一种体现,在高木幹夫的介绍中,其背后的研发体制叫做“(与中国)共同开发”。
比如,中国用户对于电子显微镜逐渐涌现出带有突破性技术的需要,这恰恰符合日立高新的“共同开发”体制。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曾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其背后的研究过程中就涉及了这种体制。通过与单教授的共同开发,日立高新改变以往电镜内的真空环境转而通入气体,最终实现在电镜内观察样本的反应过程。此次合作一方面有助于科研结果的出炉,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技术性突破,未来可以应用到日立高新的产品迭代中去。
分析仪器领域有足够多的类似案例。在清华大学官网的有关介绍页面上,化学系分析中心负责人林金明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组的“主要仪器设备”多达21种,其中19种都来源于各大跨国分析仪器公司,包括美国安捷伦、布鲁克、贝克曼,德国徕卡,日本岛津、HORIBA、滨松和日立。其中日立是提供仪器最多的公司之一。
“反向创新”给中国提升检测设备技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只有用好这次机会,中国企业才能逐一减少“卡脖子”技术,让技术在总体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