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寒冬来了?


    “区块链凉了”“寒冬来了”⋯⋯近两个月《经济》记者听到人们谈论区块链时,语气里透着“衰气”。为此记者采访了行业内创业者、猎头、从业者,谈谈他们眼中的区块链以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
 
    创业者秦宇:区块链颠覆了我的认知
 
    回想2014年底,我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场网络安全沙龙。当时一位演讲者提到,区块链分布式技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颇有前景。理由是与因特网的中心服务器不同,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有多个节点,黑客攻击前者较为容易,但攻击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节点难度较大。所以,当时我认为区块链只是一项有益于网络安全的技术。
 
    那时区块链只是一个小众的话题。因为当时直播、AR/V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云计算、无人机等大风口把它掩盖住了。区块链真正热起来是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参加了一场区块链路演活动。我目睹了一个初创团队在2小时内募资2000万元,我的血液开始沸腾了。回想2015年时,我带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在3个月内见了20多位投资人,最后连300万都没拿到。而区块链项目获得融资的时间比传统因特网创业项目缩短了10倍。也就是说IPO需要3年-5年,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币发行)只需要3个月-6个月。资金流转效率变高了,这次路演彻底颠覆了我对区块链的认知。
 
    但是这种玩法很快就“烂大街”了。记得当时一位从武汉来的创业者在中关村3W咖啡馆做一场区块链+教育的路演,报名者有五六十人,但实际到场只有20多人。2017年9月,七部门叫停ICO。我当时把这个消息发到几个项目群里,都被群主踢出了群。
 
    说实话,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没有盈利模式,无法商业落地。去年区块链的盈利模式是办会(论坛、沙龙)。比如,Token Sky区块链大会在韩国、日本举办一场会能赚两三千万元。有时会议的名称随意取,就看发起人有多大的想象力。
 
    行业猎头杨子飞:这是一个浮躁的圈子
 
    这半年多,区块链市场公关类的职位经历了冰与火的轮回。
 
    从今年初开始,我发现网络公司对市场公关职位的需求骤减,而找我推荐市场公关相关人才的区块链初创公司越来越多。我有12年互联网从业经验,在BAT等公司有众多的资源和人脉,也就顺其自然地当起了个人猎头。前段时间,随着古典互联网需求量的萎缩,我把大量的互联网人才导入区块链行业。
 
    区块链最火的时候,相关公司最缺技术人员,还有市场和公关人员(PR)。后者负责项目的市场推广、用户增长、新媒体运营,以及社群、社区运营等。尤其是今年五六月份,项目方最缺形象好、表达沟通能力强,有3年-5年市场公关经验的年轻女孩。不过,截至目前,大多数有BAT背景的人依然对区块链行业没有太多兴趣,毕竟这个行业风险高,薪水也并不比他们之前高多少,而圈内最早的打拼者,职业背景并不是太好。即便有一些能力、背景好的人进入圈内,也是积攒了经验后就加入其他公司或者自己创业。
 
    一般来说,猎头推荐的候选人拿到offer后,在公司待满3个月,猎头才能拿到所有佣金。但是这个行业一来很浮躁,二来“币圈一天,世上一年”,发展速度太快,变动也很大,不少人去了2个月就走了。其实,币圈PR的薪水没有外面传言的那么高。一般来说,一个3年-5年的PR经理,薪水也就2万-3万/月,跟正规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在我看来,一般区块链公司的薪资,相当于C轮或D轮互联网公司的水平。互联网公司的工资是由现金+股票(期权)构成的。区块链公司的薪资是现金+Token。但是,Token的风险极大。比如,一家初创公司在年初ETH(以太坊)价值1万元时,私募到1万个ETH,按当时的价格,相当于融资1亿元。一般的玩法儿是到月底把一部分ETH换成现金给员工发工资,第二个月再兑换一批,依此类推。然而,由于大肆招人,恶意挖角,员工的工资一直上涨,ETH又不断贬值,越往后ETH就越不够用了。根据最新的行情,一个ETH只能兑换1500元,相当于之前融资的1亿元变成了1500万元。近期ETH不断下跌,与初创公司都在抛售ETH不无关系。
 
    现在市场不景气,有的公司原本招聘月薪3万-5万元的市场总监,最后却变成月薪不到2万元的市场经理了。这是为什么呢?还要先从区块链项目推广说起。项目推广有三种渠道:一是自媒体+新媒体,需要PR在各种财经网站发文章;二是在运营社群,也就是所谓的“韭菜”群,疯狂圈人;三是参加各种线下活动,北上广深、港澳台,甚至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到处飞,要么赞助一个比特币,换取演讲时间,要么买个展位,宣传推广自家产品。
ICO被禁止以后,这三种渠道也陆续走不通了。今年8月,一些区块链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被封,大陆的区块链线下活动也受到限制,如此一来,区块链公司的市场人员就无事可做。一方面,市场推广渠道受阻,另一方面,项目方也没钱推广了。所以,他们对市场公关人员的需求也萎缩了。
 
    总体来看,目前整个行业的人比较浮躁,行业里跳槽频率过高。我曾经在一个微信群看到一份简历,一个1994年的男生,进区块链行业不到一年,就换了4家公司,差不多每家公司都没过试用期。他的简历放在互联网公司里几乎不会有人要。他加了几个微信群,参加过几次大会,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哎!区块链这阵风真是坑了不少人,就像2014年那会儿很多人也被互联网创业风坑了一样。
 
    从业者Bit东:有赚就有赔
 
    2017年底上线项目的币都翻了10倍到20倍,可以说,去年是加密货币的牛市。那时,对于天使投资人、散户来说,闭着眼睛都能赚到钱。有的项目方预判2018年可能是区块链寒冬,他们在ICO时也尽可能一次性募到位。
 
    币圈不缺暴富的故事。我在中关村区块链社区工作时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参加了一场高端酒会,偶然间听到两个人聊到一个项目。她就买了这个项目方发的币,赚了700多万后,自己当起了项目方。有一些区块链媒体与几个项目方合作几次就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到底是如何赚到钱的?其实很简单,因为国内区块链项目的周期是3个月-6个月,资金流转非常高效。打个比方,一个人拿出5万元投资A项目,两周后翻了20倍,退出就变成100万。他再去投B项目,翻倍退出,循环往复,如果操作得好,资金就像滚雪球一般。
 
    不过这样幸运的人极少。虽然我参与过几个项目都没有赔过,却十分困惑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后来,一位住在二线城市的朋友打电话咨询一个北京的区块链项目,我才知道他之前赔了20多万。我终于明白,原来币圈不会无端地生出金钱,这里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赢者赚输者亏的赌场规律在这里也作数。只是参与的人多,赔的人更多,有的人甚至卖房炒币,这其中也有很多凄惨的故事。
 
    如今算是区块链寒冬了。即便如此,好项目一出也是一票难求。举例来说,今年徐继哲发起的牛顿区块链私募了3000个比特币,在区块链的热度逐渐冷却的情况下,这算是一个大牛的项目了。
 
    和去年相比,今年区块链项目的周期延长了,至少要8个月,而且项目方越来越难吸引资本。可以这么说,不好的项目只能靠路演来吸引“韭菜”。而好项目的项目方会优先考虑身边的人,这种有七八成赚钱的把握,参与的风险比路演那种较低。项目方融资的名称也由ICO慢慢演变成了私募、众筹等形式。其实,一开始ICO的形式就是众筹,最典型的就是小蚁区块链,它是国内首个ICO众筹的项目。
 
    在圈里,大家说是投项目,其实投的还是人。牛顿区块链之所以能融到这么多的比特币,也是因为大家认可项目背后的人,以及他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徐继哲曾是亦来云区块链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退出亦来云,单独发起牛顿区块链。曾在亦来云项目中赚到钱的人,自然不想错过再次赚钱的机会。这似乎也不难理解,为何牛顿区块链能有这样华丽的序幕。
 
    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区块链更像是项目方画了一张宏大的饼。而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寻求的是单点痛点的突破。传统互联网行业融资模式要经历好几轮,区块链行业融资则是一次到位,钱花完就融不到钱了,很难再有下次机会。
 
    据行内人估算,全国区块链从业者有30多万人,币圈的“韭菜们”大概有300万-500万人。不过,市场行情越差,泡沫越容易被挤出,投机的人也会尽快离场。这对坚守的人来说,市场环境也更加公平了。
 
    不过,区块链行业有风险是众所周知的事。如果国家发布政策支持区块链的话,互联网行业的精英层或许都会进入区块链行业。但目前只有喜欢挑战或对区块链技术感兴趣的创客或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这样可以积累经验,待日后行业成熟起来,自己就是那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