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危机也是一种指引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金融危机的扩张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尽管现在回头看,亚洲所受冲击相对较小,该地区主要经济体仍然在2008年迅速感受到“伤痛”:依赖出口的日本很快宣布本国经济陷入衰退;印度工业订单迅速缩减;加入WTO多年的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进口下降;而与中国市场密切关联的东盟与韩国,其实体经济也因出口大幅削减而疲软。
来自危机的警告
提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亚洲的影响,不得不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跳崖贬值。随后,风暴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等,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紧随而来。
“当时,亚洲很多国家就发现,外汇储备太少不行。因为危机让他们清楚,原来跟世界银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钱这么困难。靠人不如靠自己,家中有粮心中才会不慌。亚洲金融风暴后,这些国家重点储备外汇,发展并完善金融系统。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当你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与别人高度一致时,只要别人出问题,十有八九你也跑不了。”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这样对《经济》记者分析。
1998年至2008年危机爆发前的这段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他们普遍经历了以下成长阶段:本币印得多,有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外来投资也多,实体经济同时发展,整体看不错。只是等到危机传导过来以后,繁荣经济中包含泡沫的部分迅速遭遇打击。
亚洲地区的金融产品、衍生品与美国、欧洲国家的非常相似,因而危机传导速度也快。另外,当欧美国家发现自身金融状况恶化后,开始实施大规模海外撤资。面对海外资金的“班师回朝”,亚洲国家又很快迎接危机带来的第二波冲击。
“大家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的教训很多。这些教训甚至在危机以后发展成机遇和某种引导。如果说坏事也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这些了。”梁海明如此强调。
从亚洲金融风暴到世界经济危机,亚洲国家开始明白,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非常不安全。2008年以后,美元和欧元不再是该地区各国外汇储备的唯一选择,黄金、人民币和日元逐渐受到欢迎。
危机到来时,一个经济体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多国合作的效果就好很多。因此,亚洲地区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很靠谱;尤其在“币值稳定”这一问题上,中国不会借助本币优势操纵国际市场。2008年后,一些亚洲国家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合作。为什么?同为一个地区的国家,相互之间的了解比较透彻。有些亚洲国家可能希望与欧美保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但在梁海明看来,“一损俱损”还好说,“一荣俱荣”对于欧美来说比较难。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洲需要从内部加强合作,无论金融还是其他。
梁海明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2008年危机的蔓延,亚洲地区才成立了“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地区金融稳定和互联互通准备条件。
他说:“目前,金融环节仍然是亚洲地区的薄弱之处,随着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区域性银行会逐步崛起,区域间的金融活动也会越来越多。亚洲各国除了在原有贸易金融、跨境银团贷款、保险理财业务、反金融诈骗犯罪和高端金融业务教育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以外,还可以做更多,比如在新兴科技、创新产业和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等领域的协作。中国可以借助亚洲金融合作协会这个平台,主动推进跨文化客户的金融管理,构建亚洲国家的金融数据库,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增强亚洲金融的话语权、影响力。”
东亚与东盟:有效的结构性改革
2008年以后的十年间,亚洲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改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改革大到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性调整,小到房地产的具体措施。
十年间,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就是两个字——“放水”,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刺激整个经济,同时提振消费市场,增加政府对市场的投资。亚洲国家也做出了类似的选择。
“这十年中,日本整体跟随了美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无上限、无期限地提供流动性,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尽管美国在前两年开始货币紧缩政策,日本也没有结束刺激政策。东盟国家采取措施的程度可能弱一些,但情况也类似。”姜跃春如此分析。
危机还令东亚国家意识到一个新问题:自身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经济的良性运转或将无以为继。所以,在亚洲,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明显,也比较成功。
“以中国为例,我们近些年在把一些基础设施产业转向国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打通其他国家的市场。实际上这是产业循环的必然,也是世界经济产业链不断循环的选择。还有日本,做得很成功。日本对上个世纪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电行业进行了转型升级。以前,B2C(Business-to-Customer)是日本主要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生产商品然后卖给消费者。现在主要是B2B(Business-to-Business),本土企业主要生产中间产品,将核心零部件作为追求目标,其他的生产线,不是大幅度削减就是放弃。为什么?因为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中间产品的追求,不仅有助于抢占国际市场,还有助于研发与创新。”姜跃春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则对《经济》记者表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升级上取得成效,与其对金融业务的审慎监管不无关系。
他表示,“2008年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上,其对金融业的冲击比较间接。因为在2005年前后,日本政府就非常严肃地处理了很多不良债权,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这个国家对外不说,但其实他们对金融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一丝一毫也没放松过。另外,直到现在,日本政府也在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减税或者贬值日元”。这就为结构性调整腾出了时间和精力。
避免房地产过热也是诸多改革措施中的一部分,毕竟2008年危机最初的起点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次级贷款问题。
过去十年中,中国房地产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堪称前所未有。它在发展上体现出的跳跃性,有时令大众感到疑惑。也正因此,中国政府近两年加强了对该产业的控制力度;日本和东盟国家与中国有类似的体会,在监控房地产市场方面毫不落后,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同时出现的领域。
南亚:仍高度依赖外资
2008年以前,南亚(主要国家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从2002年开始,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长期保持5%的水平,印度更高,8%。2008年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贸易赤字很高。一旦外部经济环境不好,外资流入减少,这两个国家就不得不对货币加以贬值,因而金融动荡在所难免。当时,巴基斯坦的债务太高,以至于不得不请求IMF的救援,同时在内部实施紧缩政策,减少财政开支。印度好一些,它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到2010年,经济整体才恢复过来。不过,这种‘恢复’通过加大支出、继续借债获得,模式很不稳定。2013年,印度终于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2013年,欧债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动荡,再加上美国的加息预期,外资为逃避风险大量流出新兴市场,印度首当其冲。2013年8月中旬,印度卢比“一夜跌回解放前”,兑美元一度低至1∶64,成为年度表现最差货币之一。
刘小雪指出:“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来自外部的危机比较没辙。他们制造业不发达,基本消费品和工业制品都需要进口,本身也不是能源大国,国民储蓄不足,国际收支也比较脆弱。作为发展中国家,南亚经济体又需要大量外资以促进本国发展。提到改革,他们能做出的制度性建设比较少,主要还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本国吸引海外资金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自1991年以来,印度服务贸易长期高速发展,规模大、增速快、顺差可观,堪称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史上的亮点。印度软件服务业一枝独秀,在全球软件服务出口中排名第一,通讯等其他商业服务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力促中日韩经贸合作
尽管有关下一场危机的讨论早就出现,实际上,对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束时间,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结论。
“现在基本上有两个看法。一种认为,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从危机中恢复,既然没有恢复,也就无所谓下一场危机了。另一种看法认为,2009年下半年美国股市逐渐稳定,标志着危机结束,但其影响远未结束。对于亚洲地区来说,与其提前预测危机,不如着手做更重要的事情,即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推进整个地区的发展,提升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张季风如此强调。
仅从经贸角度讨论,亚洲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的确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周伟萍告诉《经济》记者,亚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缺憾也很明显。
“我们谈亚洲自贸区,最常说的总是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或者东盟+X。实际上,对整个亚洲、亚太地区或者东北亚而言,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总是举足轻重,但三国之间目前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中日韩之间能够成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就可以迈进一大步。不管日本在政治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它都要在经济上寻找本国出路。而按照美国政府目前的行事风范,尤其是其在对外贸易上的表现,韩国也有充分的理由主动加深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中国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自然希望三方在自贸区上有所建树。在东北亚地区,艰难时刻有人可以力挽狂澜的局面很少见,如果中日韩自贸区建成,或许情况会完全不一样。”
2018年5月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亚洲国家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日韩发展走在亚洲前列,应集聚三方优势,通过“中日韩+X”模式,在产能合作、减贫、灾害管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联合项目,发挥三方在装备、技术、资金、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共同开拓第四方甚至多方市场,带动和促进本地区国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中日双方应结合各自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据悉,两国已就尽早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达成原则共识,且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支持日本金融机构积极通过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中日此次会谈,氛围很好,成果明显。这是一种信号,也很可能成为一个转机。相对来说,韩国的态度没有日本这么积极,这个国家一向如此,他们的利己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只想跟着分享好处,不打算主动做些什么。”周伟萍这样透露。
她还强调,提到亚太地区或者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不能不考虑俄罗斯这一因素。
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欧洲,但从领土上看,该国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处于亚洲,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近年来,中俄在传统能源和军工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高铁项目合作也逐渐成为两国焦点。《中俄高铁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俄高铁合作意向书》分别于2014年、2016年签署,标志着中俄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迈出了意义深远的步伐。
周伟萍说:“也许中俄合作并不会为中国的GDP增长带来明显改变,因为俄罗斯经济体量小,比不上美国或者欧盟的一些成员国。但是,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全面开花、在军事合作上的密切、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上的‘亲近’,均让俄罗斯成为中国发展、亚洲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链接:
东亚: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个国家。
东北亚:即亚洲东北部地区,为东亚所属的二级区域,包括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国、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联邦管区,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南亚:区域内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在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目前,谈判已进行了13轮,尚在谈判与探索中。
来自危机的警告
提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亚洲的影响,不得不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跳崖贬值。随后,风暴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等,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紧随而来。
“当时,亚洲很多国家就发现,外汇储备太少不行。因为危机让他们清楚,原来跟世界银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钱这么困难。靠人不如靠自己,家中有粮心中才会不慌。亚洲金融风暴后,这些国家重点储备外汇,发展并完善金融系统。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当你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与别人高度一致时,只要别人出问题,十有八九你也跑不了。”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这样对《经济》记者分析。
1998年至2008年危机爆发前的这段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他们普遍经历了以下成长阶段:本币印得多,有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外来投资也多,实体经济同时发展,整体看不错。只是等到危机传导过来以后,繁荣经济中包含泡沫的部分迅速遭遇打击。
亚洲地区的金融产品、衍生品与美国、欧洲国家的非常相似,因而危机传导速度也快。另外,当欧美国家发现自身金融状况恶化后,开始实施大规模海外撤资。面对海外资金的“班师回朝”,亚洲国家又很快迎接危机带来的第二波冲击。
“大家从这场危机中吸取的教训很多。这些教训甚至在危机以后发展成机遇和某种引导。如果说坏事也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就是这些了。”梁海明如此强调。
从亚洲金融风暴到世界经济危机,亚洲国家开始明白,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非常不安全。2008年以后,美元和欧元不再是该地区各国外汇储备的唯一选择,黄金、人民币和日元逐渐受到欢迎。
危机到来时,一个经济体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多国合作的效果就好很多。因此,亚洲地区重新认识到,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很靠谱;尤其在“币值稳定”这一问题上,中国不会借助本币优势操纵国际市场。2008年后,一些亚洲国家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合作。为什么?同为一个地区的国家,相互之间的了解比较透彻。有些亚洲国家可能希望与欧美保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但在梁海明看来,“一损俱损”还好说,“一荣俱荣”对于欧美来说比较难。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洲需要从内部加强合作,无论金融还是其他。
梁海明还告诉记者,正是因为2008年危机的蔓延,亚洲地区才成立了“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为地区金融稳定和互联互通准备条件。
他说:“目前,金融环节仍然是亚洲地区的薄弱之处,随着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区域性银行会逐步崛起,区域间的金融活动也会越来越多。亚洲各国除了在原有贸易金融、跨境银团贷款、保险理财业务、反金融诈骗犯罪和高端金融业务教育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以外,还可以做更多,比如在新兴科技、创新产业和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等领域的协作。中国可以借助亚洲金融合作协会这个平台,主动推进跨文化客户的金融管理,构建亚洲国家的金融数据库,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增强亚洲金融的话语权、影响力。”
东亚与东盟:有效的结构性改革
2008年以后的十年间,亚洲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改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改革大到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性调整,小到房地产的具体措施。
十年间,美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就是两个字——“放水”,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刺激整个经济,同时提振消费市场,增加政府对市场的投资。亚洲国家也做出了类似的选择。
“这十年中,日本整体跟随了美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无上限、无期限地提供流动性,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尽管美国在前两年开始货币紧缩政策,日本也没有结束刺激政策。东盟国家采取措施的程度可能弱一些,但情况也类似。”姜跃春如此分析。
危机还令东亚国家意识到一个新问题:自身产业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经济的良性运转或将无以为继。所以,在亚洲,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明显,也比较成功。
“以中国为例,我们近些年在把一些基础设施产业转向国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打通其他国家的市场。实际上这是产业循环的必然,也是世界经济产业链不断循环的选择。还有日本,做得很成功。日本对上个世纪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电行业进行了转型升级。以前,B2C(Business-to-Customer)是日本主要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生产商品然后卖给消费者。现在主要是B2B(Business-to-Business),本土企业主要生产中间产品,将核心零部件作为追求目标,其他的生产线,不是大幅度削减就是放弃。为什么?因为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中间产品的追求,不仅有助于抢占国际市场,还有助于研发与创新。”姜跃春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则对《经济》记者表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升级上取得成效,与其对金融业务的审慎监管不无关系。
他表示,“2008年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上,其对金融业的冲击比较间接。因为在2005年前后,日本政府就非常严肃地处理了很多不良债权,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这个国家对外不说,但其实他们对金融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一丝一毫也没放松过。另外,直到现在,日本政府也在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减税或者贬值日元”。这就为结构性调整腾出了时间和精力。
避免房地产过热也是诸多改革措施中的一部分,毕竟2008年危机最初的起点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次级贷款问题。
过去十年中,中国房地产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堪称前所未有。它在发展上体现出的跳跃性,有时令大众感到疑惑。也正因此,中国政府近两年加强了对该产业的控制力度;日本和东盟国家与中国有类似的体会,在监控房地产市场方面毫不落后,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同时出现的领域。
南亚:仍高度依赖外资
2008年以前,南亚(主要国家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从2002年开始,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长期保持5%的水平,印度更高,8%。2008年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贸易赤字很高。一旦外部经济环境不好,外资流入减少,这两个国家就不得不对货币加以贬值,因而金融动荡在所难免。当时,巴基斯坦的债务太高,以至于不得不请求IMF的救援,同时在内部实施紧缩政策,减少财政开支。印度好一些,它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到2010年,经济整体才恢复过来。不过,这种‘恢复’通过加大支出、继续借债获得,模式很不稳定。2013年,印度终于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2013年,欧债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动荡,再加上美国的加息预期,外资为逃避风险大量流出新兴市场,印度首当其冲。2013年8月中旬,印度卢比“一夜跌回解放前”,兑美元一度低至1∶64,成为年度表现最差货币之一。
刘小雪指出:“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来自外部的危机比较没辙。他们制造业不发达,基本消费品和工业制品都需要进口,本身也不是能源大国,国民储蓄不足,国际收支也比较脆弱。作为发展中国家,南亚经济体又需要大量外资以促进本国发展。提到改革,他们能做出的制度性建设比较少,主要还是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本国吸引海外资金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自1991年以来,印度服务贸易长期高速发展,规模大、增速快、顺差可观,堪称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史上的亮点。印度软件服务业一枝独秀,在全球软件服务出口中排名第一,通讯等其他商业服务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力促中日韩经贸合作
尽管有关下一场危机的讨论早就出现,实际上,对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束时间,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结论。
“现在基本上有两个看法。一种认为,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从危机中恢复,既然没有恢复,也就无所谓下一场危机了。另一种看法认为,2009年下半年美国股市逐渐稳定,标志着危机结束,但其影响远未结束。对于亚洲地区来说,与其提前预测危机,不如着手做更重要的事情,即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推进整个地区的发展,提升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张季风如此强调。
仅从经贸角度讨论,亚洲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的确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周伟萍告诉《经济》记者,亚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中缺憾也很明显。
“我们谈亚洲自贸区,最常说的总是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或者东盟+X。实际上,对整个亚洲、亚太地区或者东北亚而言,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总是举足轻重,但三国之间目前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中日韩之间能够成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就可以迈进一大步。不管日本在政治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它都要在经济上寻找本国出路。而按照美国政府目前的行事风范,尤其是其在对外贸易上的表现,韩国也有充分的理由主动加深同中国的经贸合作。中国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自然希望三方在自贸区上有所建树。在东北亚地区,艰难时刻有人可以力挽狂澜的局面很少见,如果中日韩自贸区建成,或许情况会完全不一样。”
2018年5月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亚洲国家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日韩发展走在亚洲前列,应集聚三方优势,通过“中日韩+X”模式,在产能合作、减贫、灾害管理、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联合项目,发挥三方在装备、技术、资金、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共同开拓第四方甚至多方市场,带动和促进本地区国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中日双方应结合各自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据悉,两国已就尽早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达成原则共识,且中方同意给予日方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支持日本金融机构积极通过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中日此次会谈,氛围很好,成果明显。这是一种信号,也很可能成为一个转机。相对来说,韩国的态度没有日本这么积极,这个国家一向如此,他们的利己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只想跟着分享好处,不打算主动做些什么。”周伟萍这样透露。
她还强调,提到亚太地区或者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不能不考虑俄罗斯这一因素。
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欧洲,但从领土上看,该国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处于亚洲,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近年来,中俄在传统能源和军工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高铁项目合作也逐渐成为两国焦点。《中俄高铁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俄高铁合作意向书》分别于2014年、2016年签署,标志着中俄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迈出了意义深远的步伐。
周伟萍说:“也许中俄合作并不会为中国的GDP增长带来明显改变,因为俄罗斯经济体量小,比不上美国或者欧盟的一些成员国。但是,中俄在经贸领域的全面开花、在军事合作上的密切、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上的‘亲近’,均让俄罗斯成为中国发展、亚洲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链接:
东亚:亚洲东部的简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个国家。
东北亚:即亚洲东北部地区,为东亚所属的二级区域,包括韩国、朝鲜、日本、蒙古国、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联邦管区,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南亚:区域内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在设想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目前,谈判已进行了13轮,尚在谈判与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