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锦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不分你我”
——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
20年多年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一直关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一经提出,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黄锦辉也十分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今年两会他准备了三份提案,希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
第一,他建议国家提升落马洲河套区的战略地位。
据资料显示,落马洲河套区是香港邻近深圳市边界的一个区域,面积约99公顷,土地原来属于深圳市范围。2017年1月3日,香港与深圳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在该地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占地87公顷,是整个香港科学园的4倍。
黄锦辉认为,落马洲河套区将成为我国创新科技国际化的重要枢纽。香港在高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深圳的公司“走出去”,并逐步辐射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落马洲河套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也将成为充分利用香港的软实力和影响力的良好案例。
2月28日,香港公布了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在新一财政年度(香港财政年度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香港将预留200亿元港币用于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发展,包括土地平整、基础设施、上盖建设和早期营运。
黄锦辉希望,在开发落马洲河套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香港和深圳各自的优势。香港有一流的高等院校,也有国际化的融资平台,属于上游产业区。深圳的高新科技产业主要是产品化,属于中下游产业区。“如果大家配合得好,上中下游就都有了。”
不过,他还提醒记者,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应各自为政。“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由于落马洲河套区属于香港,如果维持现状的话,深圳的人才可能无法在此工作。”因此,他建议,能否在此成立一个特殊区域,让在此工作或有项目的人自由出入。此外,受阻的要素还有高科技的实验仪器等。
在黄锦辉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不分你我”,“9+2”城市群能融为一体。但目前来看,参与的人越多,复杂性越高。深圳毗邻落马洲河套区,建议以此为试点,让人、资金、物、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只有这样,高科技的创新科技产业才能在落马洲河套区顺利发展。
第二,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的院士联盟工作站。粤港澳大湾区凝聚了众多人才,尤其是在“9+2”城市群,汇聚了不少两院院士。他建议,将“9+2”城市群的专才、科学家建立一个人才库或院士库。当工业界人士遇到难题时,可以到工作站咨询或寻求帮助。“工作站充当了一个中介人的角色,了解厂商的诉求后,精准地联系院士。既节约双方的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第三,建议借势STEM教育,传播更多中国文化。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缩写。目前香港与内地在STEM教育方面的交流较多。因此,他建议,让STEM教育更多元化。既然“小科学家”们对科学知识感兴趣,不如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与中国历史有关的场景。既增加了他们的科普知识,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可谓一箭双雕。黄锦辉希望通过科普教育增加历史人文知识,也可以让年轻的香港人更加了解祖国。
在谈到未来如何履职,黄锦辉激动地告诉记者,他很荣幸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未来他会继续努力推进大湾区的发展。
香港、澳门发展与内地发展紧密相连。十九大报告也为港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对香港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平台,更是民心相通的平台。黄锦辉说,在香港与内地融合的过程中,他会注意那些遇到的阻力和难题,并对此建言献策。
《经济》记者直击两会热点问题,两会记者邮箱:
黄芳芳:hff_1983@163.com; 寇佳丽:jiali_kou@vip.126.com
沟通交流平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