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宗商品市场开启震荡模式 受那些因素影响?
今年以来,化工品、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国内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由于金融投资市场“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近期的大宗商品市场也遭遇剧烈震荡,在急速涨跌中,投资者可否把握其中的资产配置机遇?
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存隐忧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势上涨主要是供求改善所致,虽然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担忧。
中航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梁喆对《经济》记者表示,由于国内的大宗商品市场规模还在持续扩大,监管机构在商品期货的一些品种的监管上还没有适应相应的规模,在价格或者整个交易规则的控制上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平衡点,今年特别是以动力煤、焦煤焦炭为代表的黑色品种走势就相对极端。
南华期货研究所分析师李晓东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明年商品仍有继续上涨的预期,但动力相对今年或许要弱一些。
首先,商品价格上涨更多是供给收缩所致,比如煤炭,今年煤价翻倍式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增加,焦煤焦炭涨价也推动了钢铁价格上涨。虽然煤炭、钢铁行业因此受益,但制造业仍处于弱复苏阶段,工业品价格通胀增加制造业的成本负担,对经济进一步复苏不利。因此,发改委不断放开煤炭供给,有了今年煤炭市场的前车之鉴,明年其他行业供给侧去产能政策可能会相对温和一些。
其次,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薄弱,房地产政策收紧也将对明年经济构成一定压力。高层对于中国经济处于“L”型阶段的判断也说明经济仍缺乏大幅回升的动力,因此商品需求改善有限,也决定了重建库存需求不会太强,“虽然美国可能推出一些利好商品的基建政策,但具体落实情况仍需要观察”。
除供给侧改革影响黑色系价格外,此轮上涨行情主要还由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对《经济》记者称,大规模的投机资金不具有持续性,他们的闪进闪出会导致物价暴涨暴跌,而且涨跌效应会反过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利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市场的波动。
大宗商品的走势实际上和当前整体的经济走势有一定关系,基本面的转好刺激了今年接连两次的上升走势,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之后,走势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年底资金面收紧,银行开始收紧流动性,那资金面还能不能支撑大宗商品的反弹,这也存在一些隐忧。
金砖汇通首席策略分析师赵相宾认为最近泡沫很严重,已经脱离了基本面,有虚高的走势。最近的走势遭遇下行之后投机性太强,对于大宗商品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国内的大宗商品上涨实际上也和国外是结合起来的,国外的大宗商品相关指数也在今年年初触底后反弹,可以说国内外这样的双轮驱动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他对《经济》记者称,有些产品比如铁矿石价格近期下跌将近6%-7%,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和今年年初相比,价格还上升了60%-70%以上,这也影响了国际现货的价格,比如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价格就下跌了近10%,所以这样的高价实际上是很难维持的,也脱离了当前经济基本面的支撑。“目前的回落还不足以消除泡沫,如果价格不经过一个有效的修正,对于大宗商品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剧烈震荡只是市场调整的开始
今年11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国内期货市场集体爆发,多品种迎涨停,11月11日夜盘,空方又突然发动“夜袭”,大宗商品市场全盘“溃败”,17个品种触及跌停,天胶、沪镍等多个品种上演从涨停到跌停的逆转。
那么,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激烈震荡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李晓东表示,今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市场激荡的首要因素是供需错配,即需求边际复苏和供给侧改革两端同时发力。“最直接的因素是很多商品经过被动去库存,库存下降至近年来绝对低位。”
去年以来,央行的连续降准降息;今年上半年以楼市爆发为背景的宽信贷;国内流动性宽松,多种商品在基本面边际改善的预期下,产业链上下游有重建库存的需求。具体表现为,11月以来需求回暖,下游积极备货,而上游生产商和贸易商库存紧缺,价格被动大幅拉涨。
此外,投机性资本对价格处于洼地的大宗商品,也有一定配置需求。前期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而近期又大量流出,资金的参与会放大价格的波动。不仅如此,近期国外政经事件,尤其是美国大选的结果,也对全球资本市场,包括股、债、汇率和商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杨晓晴看来,商品的价格本应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在货币超发时,无处可去的货币也会拉升商品价格。黑色系上涨主要由供给侧改革影响供求关系所致,其他品种则受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大。“房价调控受打压,股市降杠杆缺乏赚钱效应,从两大市场中挤出来的货币便流向了商品市场。”
现在发改委对于先进产能也有一些释放的预期,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对《经济》记者表示,市场对于未来供给的预期也在不断调整,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幅度比较大的波动。比如煤炭、黑色这块今年累计的涨幅比较大,当市场预期有些调整以后,价格的波动肯定也是比较剧烈的。
现在是处在一个年尾回落的走势之中,属于修正走势,而且自高位回落也不会回到一开始的位置,这仅仅是一个调整。
近期的回落走势只是调整的开始。赵相宾认为,这个调整就要看它的幅度是多少,要想长期走高的话,一定要回调到涨幅的20%到30%才会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震荡还将维持一个季度左右
近期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出现了非常反常的与美元指数同向的走势。梁喆称,类似于这样的大宗商品波动在历史上出现的机会并不多,这与当下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各国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背景,以及当前比较特殊的国际政治、军事博弈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对目前国内整个金融市场的形势来说,主要的矛盾实际上是集中在外汇储备规模的控制上,“由于国内把房地产市场控制到了一定水平,因而大大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威胁,所以控制外汇储备的外流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所以,利用商品市场和股市的赚钱效应可以吸引部分有挣钱欲望的投机资金留在国内”。梁喆表示,但是由于价格的暴涨带来的暴跌风险,也使得相应的价格指数变动对对应的实体企业造成了潜在、严重的风险威胁。
那么,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震荡调整还将持续多久呢?
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商品仍将呈现宽幅震荡,并呈现分化走势。李晓东表示,短期内需求透支,资金流出,市场情绪受创的背景下,市场将延续一段时间低迷,即使明年供求两端仍然支持多数商品维持一定强势,但信心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比如,铁矿石、铝、玉米等前期明显超涨的品种仍将维持劣势;动力煤在政策的打压下,现货已经出现回落,但期价已经基本体现预期,继续做空意义不大;焦炭库存明显回升,钢厂补库情况得到缓解,做多动力大大衰弱,需要警惕;锌精矿的供应偏紧问题,仍将限制精炼锌的产量,对锌价形成推力,而钢材在成本支撑和库存偏低的影响下,下跌空间也预计有限。”此外,临近交割,投资者需要注意近月合约的交割不确定性。
此轮震荡行情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终归是今年“黑天鹅事件”比较多,市场对于政策性变化的解读和看法在短期之内也会有些差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个基本面,李强认为,如果中国在供给侧这块能够继续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大宗商品应该还会相对平和一点,不会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而在赵相宾看来,这次调整时间可能不会太短,建议投资者不要抱着回落就抄底的想法。明年要想复制今年上半年的60%以上的行情走势也是比较难的,虽然需求层面看似比较乐观,但是没有经过3-4个月的调整,实际上价格是到不了之前的位置的。
方向判断是其次 控制仓位是首位
国内政策已经转向防泡沫控风险为主,资金利率回升,流动性趋紧,对商品也会形成一定压制。近期商品价格上涨也引起了监管的重视,政策压力增加,市场风险偏好转向谨慎。
国内实体经济走势,国外美联储12月份加息,都会影响商品交易市场走势。“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及政策引导,如螺纹钢等与基建投资相关的商品则会走强;若美联储12月份启动加息进程,则说明通胀已达预期,全球经济好转,商品价格或将上涨,因为通常在避险情绪推高美元升值的危机情况下,商品价格才与美元呈反向关系。”杨晓晴如是说。
12月美联储加息概率越来越大,是商品市场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美元走强,新兴市场汇率纷纷下跌的背景下,商品短期内受到压制。但基于当前的美国和全球经济形势,加息历程可能仍会比较波折。
李晓东认为,如果美联储12月加息“靴子”落地,那么可视为短期内风险释放,大宗商品或将迎来一波普遍上涨。他预测商品的震荡调整,可能在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后结束,然后重回上涨的走势,也可能一直推迟到春节后,面对这一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该多以对冲为主。“明年商品的需求复苏带有一些不确定性,牛市继续的基础仍比较弱,因此今年年末,关注一些供给侧有紧缩预期,库存偏低,春节前有补库需求的商品,可能是更好的机会。”
近期大宗市场波动显著增加,很多商品轮番涨停,但是商品期货夜盘经历惊魂暴跌后市场又急转直下,多数商品由盛转衰,黑色商品更是连续跳水,最近两周,黑色商品期货日均波幅达5%-7%。
因此,短期之内可能对方向的判断是其次的,更多的还是对于仓位的控制。李强对记者说道:“行情出现那么大的剧烈波动,多投和空头都会容易受伤。”对于投资者来讲,如果市场震荡程度比较高,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仓位的控制,有时候仓位控制不好,行情就算判断对了,中间的震荡也难以扛下来。
由于整个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有各种博弈因素的效应累积,造成了大涨大跌的概率是极大的,所以到第四季度梁喆建议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来应对出乎预料之外的极端情况,“在极端情况下,由于农产品要受到天气或者是各国政策的影响,农产品期货在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年初会有一些相应的机会,这点可以重点把握”。
具体来看,近期商品价格从高位回落达到涨幅的30%-50%的时候会有比较好的机会。在这期间赵相宾认为有机会去进行逢低买入,“现阶段还不能进行抄底的操作,做空的话也只能短线,毕竟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这波行情应该是牛市的一个开端,所以既然处在中长期向上走势的话,大家要想中线操作还是逢低买入为主”。
另外,时间上再考虑3-4个月。现在是震荡调整的一个开端,近期震荡可能会加剧,对底部的判断会构成困难,投资者不要轻易出手。
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存隐忧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的强势上涨主要是供求改善所致,虽然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担忧。
中航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梁喆对《经济》记者表示,由于国内的大宗商品市场规模还在持续扩大,监管机构在商品期货的一些品种的监管上还没有适应相应的规模,在价格或者整个交易规则的控制上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平衡点,今年特别是以动力煤、焦煤焦炭为代表的黑色品种走势就相对极端。
南华期货研究所分析师李晓东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明年商品仍有继续上涨的预期,但动力相对今年或许要弱一些。
首先,商品价格上涨更多是供给收缩所致,比如煤炭,今年煤价翻倍式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增加,焦煤焦炭涨价也推动了钢铁价格上涨。虽然煤炭、钢铁行业因此受益,但制造业仍处于弱复苏阶段,工业品价格通胀增加制造业的成本负担,对经济进一步复苏不利。因此,发改委不断放开煤炭供给,有了今年煤炭市场的前车之鉴,明年其他行业供给侧去产能政策可能会相对温和一些。
其次,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薄弱,房地产政策收紧也将对明年经济构成一定压力。高层对于中国经济处于“L”型阶段的判断也说明经济仍缺乏大幅回升的动力,因此商品需求改善有限,也决定了重建库存需求不会太强,“虽然美国可能推出一些利好商品的基建政策,但具体落实情况仍需要观察”。
除供给侧改革影响黑色系价格外,此轮上涨行情主要还由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对《经济》记者称,大规模的投机资金不具有持续性,他们的闪进闪出会导致物价暴涨暴跌,而且涨跌效应会反过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利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市场的波动。
大宗商品的走势实际上和当前整体的经济走势有一定关系,基本面的转好刺激了今年接连两次的上升走势,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之后,走势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年底资金面收紧,银行开始收紧流动性,那资金面还能不能支撑大宗商品的反弹,这也存在一些隐忧。
金砖汇通首席策略分析师赵相宾认为最近泡沫很严重,已经脱离了基本面,有虚高的走势。最近的走势遭遇下行之后投机性太强,对于大宗商品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国内的大宗商品上涨实际上也和国外是结合起来的,国外的大宗商品相关指数也在今年年初触底后反弹,可以说国内外这样的双轮驱动导致了价格的上涨。
他对《经济》记者称,有些产品比如铁矿石价格近期下跌将近6%-7%,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和今年年初相比,价格还上升了60%-70%以上,这也影响了国际现货的价格,比如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价格就下跌了近10%,所以这样的高价实际上是很难维持的,也脱离了当前经济基本面的支撑。“目前的回落还不足以消除泡沫,如果价格不经过一个有效的修正,对于大宗商品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剧烈震荡只是市场调整的开始
今年11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国内期货市场集体爆发,多品种迎涨停,11月11日夜盘,空方又突然发动“夜袭”,大宗商品市场全盘“溃败”,17个品种触及跌停,天胶、沪镍等多个品种上演从涨停到跌停的逆转。
那么,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激烈震荡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李晓东表示,今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市场激荡的首要因素是供需错配,即需求边际复苏和供给侧改革两端同时发力。“最直接的因素是很多商品经过被动去库存,库存下降至近年来绝对低位。”
去年以来,央行的连续降准降息;今年上半年以楼市爆发为背景的宽信贷;国内流动性宽松,多种商品在基本面边际改善的预期下,产业链上下游有重建库存的需求。具体表现为,11月以来需求回暖,下游积极备货,而上游生产商和贸易商库存紧缺,价格被动大幅拉涨。
此外,投机性资本对价格处于洼地的大宗商品,也有一定配置需求。前期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而近期又大量流出,资金的参与会放大价格的波动。不仅如此,近期国外政经事件,尤其是美国大选的结果,也对全球资本市场,包括股、债、汇率和商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杨晓晴看来,商品的价格本应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在货币超发时,无处可去的货币也会拉升商品价格。黑色系上涨主要由供给侧改革影响供求关系所致,其他品种则受货币供应量影响较大。“房价调控受打压,股市降杠杆缺乏赚钱效应,从两大市场中挤出来的货币便流向了商品市场。”
现在发改委对于先进产能也有一些释放的预期,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对《经济》记者表示,市场对于未来供给的预期也在不断调整,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出现幅度比较大的波动。比如煤炭、黑色这块今年累计的涨幅比较大,当市场预期有些调整以后,价格的波动肯定也是比较剧烈的。
现在是处在一个年尾回落的走势之中,属于修正走势,而且自高位回落也不会回到一开始的位置,这仅仅是一个调整。
近期的回落走势只是调整的开始。赵相宾认为,这个调整就要看它的幅度是多少,要想长期走高的话,一定要回调到涨幅的20%到30%才会具备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震荡还将维持一个季度左右
近期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出现了非常反常的与美元指数同向的走势。梁喆称,类似于这样的大宗商品波动在历史上出现的机会并不多,这与当下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各国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背景,以及当前比较特殊的国际政治、军事博弈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对目前国内整个金融市场的形势来说,主要的矛盾实际上是集中在外汇储备规模的控制上,“由于国内把房地产市场控制到了一定水平,因而大大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威胁,所以控制外汇储备的外流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所以,利用商品市场和股市的赚钱效应可以吸引部分有挣钱欲望的投机资金留在国内”。梁喆表示,但是由于价格的暴涨带来的暴跌风险,也使得相应的价格指数变动对对应的实体企业造成了潜在、严重的风险威胁。
那么,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震荡调整还将持续多久呢?
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商品仍将呈现宽幅震荡,并呈现分化走势。李晓东表示,短期内需求透支,资金流出,市场情绪受创的背景下,市场将延续一段时间低迷,即使明年供求两端仍然支持多数商品维持一定强势,但信心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比如,铁矿石、铝、玉米等前期明显超涨的品种仍将维持劣势;动力煤在政策的打压下,现货已经出现回落,但期价已经基本体现预期,继续做空意义不大;焦炭库存明显回升,钢厂补库情况得到缓解,做多动力大大衰弱,需要警惕;锌精矿的供应偏紧问题,仍将限制精炼锌的产量,对锌价形成推力,而钢材在成本支撑和库存偏低的影响下,下跌空间也预计有限。”此外,临近交割,投资者需要注意近月合约的交割不确定性。
此轮震荡行情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终归是今年“黑天鹅事件”比较多,市场对于政策性变化的解读和看法在短期之内也会有些差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个基本面,李强认为,如果中国在供给侧这块能够继续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大宗商品应该还会相对平和一点,不会出现雪崩式的下跌。
而在赵相宾看来,这次调整时间可能不会太短,建议投资者不要抱着回落就抄底的想法。明年要想复制今年上半年的60%以上的行情走势也是比较难的,虽然需求层面看似比较乐观,但是没有经过3-4个月的调整,实际上价格是到不了之前的位置的。
方向判断是其次 控制仓位是首位
国内政策已经转向防泡沫控风险为主,资金利率回升,流动性趋紧,对商品也会形成一定压制。近期商品价格上涨也引起了监管的重视,政策压力增加,市场风险偏好转向谨慎。
国内实体经济走势,国外美联储12月份加息,都会影响商品交易市场走势。“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及政策引导,如螺纹钢等与基建投资相关的商品则会走强;若美联储12月份启动加息进程,则说明通胀已达预期,全球经济好转,商品价格或将上涨,因为通常在避险情绪推高美元升值的危机情况下,商品价格才与美元呈反向关系。”杨晓晴如是说。
12月美联储加息概率越来越大,是商品市场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美元走强,新兴市场汇率纷纷下跌的背景下,商品短期内受到压制。但基于当前的美国和全球经济形势,加息历程可能仍会比较波折。
李晓东认为,如果美联储12月加息“靴子”落地,那么可视为短期内风险释放,大宗商品或将迎来一波普遍上涨。他预测商品的震荡调整,可能在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后结束,然后重回上涨的走势,也可能一直推迟到春节后,面对这一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该多以对冲为主。“明年商品的需求复苏带有一些不确定性,牛市继续的基础仍比较弱,因此今年年末,关注一些供给侧有紧缩预期,库存偏低,春节前有补库需求的商品,可能是更好的机会。”
近期大宗市场波动显著增加,很多商品轮番涨停,但是商品期货夜盘经历惊魂暴跌后市场又急转直下,多数商品由盛转衰,黑色商品更是连续跳水,最近两周,黑色商品期货日均波幅达5%-7%。
因此,短期之内可能对方向的判断是其次的,更多的还是对于仓位的控制。李强对记者说道:“行情出现那么大的剧烈波动,多投和空头都会容易受伤。”对于投资者来讲,如果市场震荡程度比较高,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仓位的控制,有时候仓位控制不好,行情就算判断对了,中间的震荡也难以扛下来。
由于整个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有各种博弈因素的效应累积,造成了大涨大跌的概率是极大的,所以到第四季度梁喆建议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来应对出乎预料之外的极端情况,“在极端情况下,由于农产品要受到天气或者是各国政策的影响,农产品期货在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年初会有一些相应的机会,这点可以重点把握”。
具体来看,近期商品价格从高位回落达到涨幅的30%-50%的时候会有比较好的机会。在这期间赵相宾认为有机会去进行逢低买入,“现阶段还不能进行抄底的操作,做空的话也只能短线,毕竟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这波行情应该是牛市的一个开端,所以既然处在中长期向上走势的话,大家要想中线操作还是逢低买入为主”。
另外,时间上再考虑3-4个月。现在是震荡调整的一个开端,近期震荡可能会加剧,对底部的判断会构成困难,投资者不要轻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