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村改造:解决三农问题是根本

  人口杂乱,城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使用中宅基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非法出租、转让、管理混乱的城中村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
 
    在寸土寸金的首都中轴线南端五环内,有着一个地域总面积3675亩,现有居住人口10800人的南苑村。当地居民想着如何建房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租金,当地政府想着如何建设来彻底改变城南脏乱差现象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时间退回到2007年,围绕着“城中村如何发展,怎样做到可持续”的议题,南苑村的城中村改造逐渐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现在的662个。城市快速发展,必然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空间,从而引发了一场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城中村应运而生。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管理体制以及土地二元所有制的结构差异,使得城中村的情况愈演愈烈。
 
    如今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党总支书记陈建生正在带领南苑村的班子人员操持着南苑村的整体规划。闻鸡而起,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农业即将远去,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产引导、三产致富、二产随后”的发展战略。
 
    从三十多岁放弃自己的企业回到了一穷二白的南苑村,到现在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陈建生依然执着守在这片养大他的土地上,他不时向远道而来的探访者描摹已在发生变化的未来南苑村的面貌。来自村民的不理解、各种委屈、各种抱怨、各种在基础发展中遇到的坎坷都没有压趴下这条土生土长的汉子,正是这“深深的乡愁”在内心深处支撑着这位村书记。
 
    股份制改革成内核
 
    南苑村改造的想法诞生于“村民给别人代工代劳收入较低,不符合首都功能,无法实现城市化”的2007年。那时候,南苑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接手,陈建生这个有思想有远见的带头人开始思考南苑村的重新定位。他知道简易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当时他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是先稳定,二是规划先行,三是分步实施。”
 
    南苑村改造并不在遥远的将来,课题摆在面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在符合首都定位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陈建生表示,当时他们先解放思想,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走出去学习,看看别的村是如何发展的,“找到思路,然后再寻找出路。”
 
    学习回来之后,陈建生组织相关人员和村民,开座谈会、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可以怨天、怨地、怨政策。”
 
    “政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是否有怨过自己?”必须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同一个位置上,为什么周边能发展,我们就不能发展?”⋯⋯
 
    “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什么领导,就是人民的‘临时工’,干得好就用你,干不好,就换掉你。”坐在南苑村村委会办公室内,陈建生谈到此处异常激动。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领导”,时刻把自己摆放在“是农民的一员”的位置上,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苑村人,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不能给下任留下烂摊子。
 
    2008年12月,南苑村成立了管理公司——北京中恒金苑投资管理公司。“这不同于简单的社会公司,而是把全体村民变成股东,把资产全部进行量化。”陈建生解释说,保留30%作为集体资产,解决村子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福利待遇问题。其他的70%,以股份的方式分给3700位村民,即现在的股东。
 
    一年的时间,南苑村的股份制改制全部完成。陈建生表示,绕着这个内核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改造。比如,每半年都会开股东大会,每年都会向各位股东汇报运营情况,“所有事情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
 
    从一开始,陈建生就对城中村的人员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一方面农民的利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流失,但没有相应的保护性政策;另一方面,留下来的这批人,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没有技术。如今物价越来越高,搬迁所给的补助有限,这些村民没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又会成为新的社会矛盾。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三农”关系。第一,经济关系,包括股东间的关系,以及和这个公司的经济关系。“每个人都有一个股东证,关于怎么分配股份写得很清楚,这是最基础的工作。”第二,劳动关系,“公司需要人的时候,工资高了怎么办?”这时,北京中恒金苑投资管理公司采取的办法是,以能力来进行选择,能者居之。第三,居住关系。不得不说,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其他地方的多数做法是给村民补贴一些钱和房,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人如何融入城市中,后续的收入来源从哪儿来。对此,南苑村的宗旨是“保证城市化之后,不给政府、社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现有的农民在未来会搬去新的楼房,与此同时,他们还拥有南苑村改造后的产业资源。“这样一来,农民就是带有资金、资产和就业进城。他们的下一代在城市化环境中,就会有新的融入。”
 
    2012年,南苑村总收入达到1.05亿元,纯收入863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80万元,人均收入14122元,劳均收入24873元。
 
    2013年,针对股份制改革后出现的“分配不均”情况,陈建生又进行了一次深化股份制改革,提出“资源分配,劳动平均”的方针。过去的股份制只分了两种股,这就会造成股份分红不一样的情况。为此,陈建生用9个月的时间做全体股民的工作,采用追最大股的方式来取得平衡。
 
    当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陈建生也有头疼的时候。2015年,都在提“打通最后一公里”,而对于他们这些天天和村民吃住在一起的领导干部,“这不是一公里,而是零距离。”
 
    看似很妙的股份制改革,陈建生没少操心想办法。在和记者交谈中,他直言不讳地说:“红头文件下来,留下的是百姓的期盼和当地官员的无奈。做得好,就好,做不好,夹在中间不好做。”
 
    为此,在村委会、公司和党支部的带领下,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制定出调整经济结构的多维度发展思路,并分别用于不同的自然村上。
 
    定位经济结构为推动力
 
    根据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南苑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积淀,制定“一产引导、三产致富、二产随后”战略,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基本路线。
 
    “一分地”项目是其中的特色项目之一,即农民把整亩地切成一分一分,然后租出去。农民虽然不种地了,但收入却增加了,同时市民也有了农耕体验休闲的地方。每天从早到晚,大车小车开进来,浇水的、拔草的、收菜的,城里人在里面忙得不亦乐乎。农民可以当“场外指导”,每月还能拿2100元或者更高的工资。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紧盯城里人的需求,既服务了市民,也富裕了农民。”陈建生说。
 
    “一产变三产”,比以前更具竞争力。
 
    作为北京最有发展潜力的一角,南苑村最终离不开文化和品牌的打造。南苑地区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园林和猎场,明代“南囿秋风”为燕京十景之一,清代初中期皇家第一园。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2011年,南苑村受到国外露营地的启发,启动了国际露营公园建设。把过去由村里负责养护的600亩低效林进行改造,使绿色包袱变成了绿 色财富,增植一些精品树木,并配建了休闲游乐设施。目前成为五环内唯一的露营公园,深受游客的喜爱,走在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发展道路上。
 
    发展中的南苑村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文化的舞台、国际化展示窗口,以南苑人的厚德包容去承载历史赋予南苑村的使命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如何深入百姓一线,做好城中村的改造,努力适应城市化发展。从南苑村改造模式中或许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