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创客和边缘创新

  讲两个另类创客的故事。一个叫霍斯泰勒,另一个叫瓦哈布。他们都住在美国,都是另类创客,干的活也都和骆驼有关。
 
    霍斯泰勒住在伊利诺伊州,祖祖辈辈都是那里的农民。当他还是孩子时,就对奇怪的动物表现出了非凡的兴趣。9岁时他开始饲养鸵鸟,之后又陆续饲养了河马和犀牛,成了当地有名的“另类畜牧专业户”。40岁那年,他接到一位医生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有骆驼奶,因为他的病人需要饮用,医生告诉他骆驼奶有“沙漠白金”的美誉,临床上有抑制糖尿病,治疗自闭症、丙肝和阿兹海默症的功效。于是,霍斯泰勒成了美国最早的骆驼饲养者。
 
    瓦哈布是萨特人,2009年进入南加州大学学习商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美国的骆驼奶正处于滞销状态,于是他决定把骆驼奶销售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瓦哈布相继解决了确定顾客需求和市场边界的问题,取得了卫生和销售许可,后与如霍斯泰勒一类的大生产商共同联手,最后搞定了零售商。大约10个月以后,骆驼奶就进入了加州等5个州的零售渠道,并在5个月内创下了10万美元的营业额。
 
    通常,我们习惯称个性张扬者、怀疑论者、异见者、冒险者和黑客为“另类”,其中的涵义包括:他们的多数行为和态度异于正常人群,生活在边缘地带,因而常常被人质疑、排斥,难以获得来自主流人群的认可和所能利用的资源。霍斯泰勒和瓦哈布都属于这类人群。他们要生存,要有所成就,就要付出超长的辛劳和源源不断的创新。他们的创新要绕过“不被信任”、“缺乏资源”之类的障碍,于是就有了“旁门左道”的特征,或被贴上“离经叛道”的标签。那么,如何引领大众走出这样的思维误区,笔者认为应该学会“引进”和“塑造”。
 
    首先,是引进不同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专门研究边缘创新的学者将另类创客的方法论归结为“智取、复制、黑客、挑衅和转型”五大类型。其中,智取强调的是“无中生有”或“四两拨千斤”;复制的通俗说法就是“山寨”,山寨并不是简单地假冒,而是借鉴别人的核心优势,创造出类似的新产品;黑客意味着“颠覆”,是指后起的企业瞄准相同的市场,以不同的理念、技术或资源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挑衅是针对已成功的做法,提出可替代的方案,瓦哈布在建立骆驼奶零售渠道时,就提出了“牛奶替代品”的概念;转型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结构形态、工作的运转模型或人的价值观念,获得更好的效果,近几年,由互联网、智能化、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商业变化,半数都属此类。
 
    其次,塑造企业的另类精神。一要容忍另类创客。相关研究认为,苹果的乔布斯、维珍的布兰森和中国的马云、任正非、潘石屹在创业之初都属于此类人群。二要创造“边缘”氛围,主张“创新面前人人平等”。如国外的一些大公司会定期公布创新课题,任由员工投标,公司核准评估后即组成课题小组,企业员工和外部人员都有可能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海尔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革新,依循的也是这个原则。
 
    “另类创客”、“边缘创新”与当下的创新并不相悖,而是一种补充和强化,也能促进“全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