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报道】冬季里温暖的守护者
春节期间,几乎每个人都在抓紧时间奔赴着各种聚会和团圆饭,但潘师傅和管师傅却不同,为了让大家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他们牺牲了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欢乐时光,在一线默默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坚守换来千家万户的温暖。
2月12日下午,《经济》记者来到佳木斯房产建筑段水暖车间西列检暖房,火红的灯笼挂在锅炉房两侧,门上贴着对联,院里堆积着大量的燃煤,走进锅炉房内,室内昏暗、闷热的环境与东北冬天外面的气温形成强烈反差。潘师傅正在给锅炉加煤,穿着薄薄的工作服屋内屋外不停地忙碌,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汗水。
进入锅炉房的监控室,管师傅正守在操作台和仪表指示灯前,认真操作着设备和记录锅炉运行数据。看到记者进屋,他热情地站起来同记者打招呼拜年。
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温暖
管师傅告诉记者,虽然这个运转的大锅炉供热面积只有3千平方米,平均每天烧3~4吨煤,但也不能离开人,必须两人一起值一天一夜的班,并且每两个小时要观察一下供暖变化和加煤。管师傅告诉记者,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6年,始终按时、按标准化烧炉、巡视设备、登记数据。“虽然累点,但能保证供热不出问题。现在每晚值班,基本不用上闹钟,睡两个小时自己就能醒来”。
在沟通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佳木斯房产建筑段水暖车间西列检暖房主要供应的是南岔区火车站一线列检办公楼。潘师傅告诉记者,“供暖的受益人群是火车站的一线工作者。列检人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检车回来,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22摄氏度以上才行。特别是除夕,为保证供暖质量,加煤的频率就要增多,晚上几乎不能睡觉”。
“今年锅炉运转完全正常,我与管师傅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去加煤,我就在这面火孔观察火势。”潘师傅说,“这个锅炉房是传统锅炉,没有先进的数字监制技术,平时就要辛苦一些,时时进行人工逐个检查。这工作万万不能马虎,真出了问题那可是大事。”
锅炉房里的除夕
“推煤、运煤、看炉、观火势、看温度……”潘师傅和管师傅在与记者聊天过程中始终忙个不停。“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年货,但是累的什么都顾不上,坐下休息会的时间只想两个人能轮流闭上眼睛休息一会,然后早早下班陪家人。”潘师傅很实在地说。“这么多年,我觉得最对不起老伴和女儿,女儿在北京工作,过年放假也就一个星期,但这几天我总是不着家,虽然女儿和老伴能理解,但是不能在家陪女儿过年心里特别歉疚。”
“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这个春节过得也算有意义。”潘师傅告诉记者,再过两天女儿也要回北京上班了,其他的工友也回来了,日子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短暂的一下午,记者从他们直白却很朴实的话语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真诚和责任。虽然两位师傅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却尤为真诚。他们的工作内容或许枯燥,或许辛苦,但他们用自己的敬业和坚守,筑成了城市温暖的后防线。在这样一个寒意瑟瑟的冬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寒冷才能被温暖包围。当我们春节在温暖的屋里与家人、朋友欢歌笑语时,切记还有那么一大群“为供暖奔忙的人们”,在为我们每日每夜地辛劳工作,将温暖送到家家户户。
记者手记:
采访过后,正巧潘师傅也可以回家吃晚饭,记者与潘师傅一路同行。潘师傅一直向记者打听90后在北京打拼的现状,也不停地与记者聊着他女儿在北京工作时遇到的机遇和父亲对女儿的担忧。记者一路有感动更有感触。感动潘师傅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子女的呵护关心,感触一位即将退休的基层老工人对工作都始终有容不得一丝马虎的态度,那么作为年轻人,我们是否更应该担起社会责任,尽心工作?一位快60多岁的老父亲,还在为子女操心担忧,作为儿女,我们是否更应该认真生活,多尽孝心,让父母少些担忧?我想无论是从哪种身份看这两位师傅,都要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尊敬。


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温暖


“今年锅炉运转完全正常,我与管师傅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去加煤,我就在这面火孔观察火势。”潘师傅说,“这个锅炉房是传统锅炉,没有先进的数字监制技术,平时就要辛苦一些,时时进行人工逐个检查。这工作万万不能马虎,真出了问题那可是大事。”

“推煤、运煤、看炉、观火势、看温度……”潘师傅和管师傅在与记者聊天过程中始终忙个不停。“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年货,但是累的什么都顾不上,坐下休息会的时间只想两个人能轮流闭上眼睛休息一会,然后早早下班陪家人。”潘师傅很实在地说。“这么多年,我觉得最对不起老伴和女儿,女儿在北京工作,过年放假也就一个星期,但这几天我总是不着家,虽然女儿和老伴能理解,但是不能在家陪女儿过年心里特别歉疚。”

“我干这行6年了,从除夕到初五,我都是在锅炉房里过的,春晚也是初五忙完以后看。这些天都是家人把饭做好,直接拿到锅炉房里一起吃团圆饭。”管师傅说,“这些年春节陪伴我最多的就是桌上那台收音机。不是不想回家过年,这供暖站关系着几幢楼的供暖,一想到这,我就觉得必须站好春节期间的岗”。
“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这个春节过得也算有意义。”潘师傅告诉记者,再过两天女儿也要回北京上班了,其他的工友也回来了,日子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采访过后,正巧潘师傅也可以回家吃晚饭,记者与潘师傅一路同行。潘师傅一直向记者打听90后在北京打拼的现状,也不停地与记者聊着他女儿在北京工作时遇到的机遇和父亲对女儿的担忧。记者一路有感动更有感触。感动潘师傅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子女的呵护关心,感触一位即将退休的基层老工人对工作都始终有容不得一丝马虎的态度,那么作为年轻人,我们是否更应该担起社会责任,尽心工作?一位快60多岁的老父亲,还在为子女操心担忧,作为儿女,我们是否更应该认真生活,多尽孝心,让父母少些担忧?我想无论是从哪种身份看这两位师傅,都要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