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欧银行业的五大困局
欧洲央行10月26日公布了欧元区130家大银行的综合评估结果,有25家银行“考试不及格”,共存在250亿欧元资本缺口;其中“南欧猪国”(PIGS)的希腊和意大利两国,银行资本缺口位居前列——希腊的欧元银行缺口最大,高达46.3亿欧元,其次是意大利的西那亚银行和希腊国家银行。
另外,欧洲银行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也要做出480亿欧元的相应调整,不良资产则新增1360亿欧元。从国别而言,25家银行共来自11个国家,其中意大利最多,有9家银行,希腊和塞浦路斯各有3家。同时,评级机构标普重申西班牙长/短期主权评级为BBB/A-2。这两个评级在标普系统中排名投资区第九,距垃圾级仅有两个级距。
可见欧盟的金融与银行业问题,依旧还是集中在南欧地区。笔者认为,南欧银行业本质上存有五大“困局”,分别为“主权与救助之困”、“北方与南方之困”、“金融与实体之困”、“不良贷款之困”以及“流动性之困”。
“主权与救助之困”
“主权与救助之困”,是指受援国在接受欧洲央行资金救助的同时,需要交出部分“国家财政主权”的两难境地。以希腊为例,尽管希腊只是欧元区的一个弹丸之国,GDP与人口都只占欧元区的大约2%,但希腊在前几年曾多次成为欧债危机的“震中”,牵动着整个欧盟人的心。其实欧债危机是内生的,欧洲人自己就可以解决,但为何迟迟悬而未决呢?希腊人纠结的无非是要“救助”还是要“主权”的核心问题。
希腊的克星,是德国倡导的“预算联盟”。德国希望通过此轮危机,在援助“南欧猪国”的同时,强制将南欧纳入欧盟“财政联盟”的框架之内。也就是说,如果希腊进一步要钱,就要接受欧盟极其严厉的财政监管。13年前希腊进入欧元区,德拉马克成为历史,希腊人失去了“货币权”这一至关重要的国家主权。
实际上,希腊人并不孤独。在是否愿意“以主权换援助”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南欧猪国”都持与希腊相同或相似的看法。
“北方与南方之困”
在欧洲“北方”是富国的代名词,“南方”则表示穷国。欧洲央行实际上掌控在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洲北方富国之手,以“南欧猪国”为主的欧洲穷国没有实质的发言权。
德国及其他的欧洲北方国家,此前对于协议给予欧盟权力可使银行清盘,仍然持反对态度;在如何处理破产银行的问题上,欧洲南、北方之间也存有争议。在欧债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南欧国家,希腊、西班牙以及意大利,更不用提塞浦路斯,都是欧元区的“软肋国”,很容易就成为欧债危机不同时段的不同“震中”。
以德国领头的欧洲北方国家,坚持让银行股东和债权人承担责任,实在迫不得已才让纳税人“兜底”;而金融与银行业问题多多的南方国家,自然日思夜想着让为数众多的纳税人“买单”。
仅以最近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的参与情况为例,即可凸显出南欧和北欧银行间的迥异——在382家有资格的银行中,157家银行未参与今年9月的拍卖,其中包括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大型银行;而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银行都从欧洲央行借入了一定资金,占量高达45%。
“金融与实体之困”
欧洲央行下拨的款项,未能如愿地“传导”到受援国的实体经济之中,而是中途被层次繁多的各种金融渠道所“截流”,加上银行固有的在危机时代更加“惜贷”的传统,最终导致南欧国家的企业纷纷陷入破产风潮。
根据数据显示,西欧地区前年企业破产数与2011年相比,仅增加了2.6%,而作为当时“南欧猪国”的重灾之地葡萄牙,其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长幅度竟高达42%;另两个南欧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其企业破产数也分别达到32%和13.5%。
南欧国家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能拿到信贷的比例微乎其微。数据显示,前年意大利申请破产的企业高达12300家,与6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葡萄牙达到8600家;西班牙也有7800家,是6年前的三倍。
一个意大利小型企业主告诉笔者,他们专业生产机电设备的零部件,前些年还能从银行贷到部分资金,但近几年完全没有可能。目前,厂子所需的流动资金只能依靠家庭积蓄,还有亲朋好友的接济。
“不良贷款之困”
“南欧猪国”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受其掣肘,南欧银行举步维艰。欧洲总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到去年下半年总额就已高达约1.2万亿欧元,而南欧国家的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尤为显著。以去年为例,意大利央行称,该国8月份不良贷款同比增20%,至1939亿欧元,创1998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良贷款额的飙升,主要来源于那些陷入欧债危机泥潭、久而未决的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根据普华永道事务所的统计,欧元区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比前年增长了将近1000亿欧元。
安永会计事务所合伙人Howard Roth与Christopher Seyarth于2013年年底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越来越多的欧洲银行通过组合出售,以减少其不良贷款。因此,全球的不良贷款投资者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其中南欧地区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预计将达到1万亿欧元,远远超过了美国银行全部不良贷款的总额。”
“流动性之困”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计,欧洲央行的定向再融资操作(TLTRO),有95%的资金流入南欧的银行业系统。惠誉近日明确表示,欧央行TLTRO更多地是支撑“银行融资”,而非“借贷”。
哪怕是号称雷厉风行的欧央行TLTRO,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南欧银行业流动性严重短缺的难题。以西班牙为例,要解围西班牙的银行危机,先要解决流动性危机。而作为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仅排在德法意之后,其GDP占了欧元区的14%,是希腊的7倍之多。
那么,西班牙究竟需要多少钱?2012年穆迪估计西班牙银行需要的资本金规模,就已在700亿-1050亿欧元之间;惠誉也估计西班牙需要600亿至1000亿欧元的资金;欧元集团表示,对西班牙的贷款数量必须满足预期的资本需求,加上一个额外的安全边际,估计总数在100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认为西班牙金融系统需要400亿欧元的充实资本金。尽管2010年迄今,西班牙所进行的结构性改革确实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就业和出口,但其经济表现方面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实际上,南欧银行更依赖于欧洲央行的融资,并且可能将选择此种低成本的流动性来源,而许多北欧银行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可能并不需要这一新工具来扩张借贷。这样从本质上,又回归到了“北方与南方之困”。
而面对上述的五大困局,近几年欧央行所采取的措施,在笔者看来无非有二:一是“收购”,二是“宽松”。
受法国和意大利经济衰退的持续拖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呈现持续疲软。数据显示,今年9月欧元区服务业PMI终值不及预期,综合PMI终值也创10个月新低。随着疲软数据或对欧洲央行的进一步施压,促使其扩张资产购买计划。而近日,欧洲央行在调低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又公布了“一揽子资产购买计划”。这在实质上,不仅意味着“欧版QE”(量化宽松政策)的“小荷已露尖尖角”,而且从世界层面看,欧洲央行已成为继美联储和日本央行之后,实际动用QE的第三个“被攻陷的城池”。
不难看出,收购不是万能钥匙,宽松更不是。实际上,若要真心解围五大“困局”,不仅需要对应的方案,还需应对的决心和取舍的勇气。尽管有些南欧国家的银行业务还可以维持,但其流动性问题却是根本的。只要流动性不解决,任何的短视措施都无非是“饮鸩止渴”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