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字方针”保障民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理解这“十六字方针”做好2013年民生工作?《经济》记者采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涛,知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
守住底线:社会保障体系要稳中求进
李涛认为,守住底线集中体现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当前,很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关心社会保障体系怎么建立,但我们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要太过超前,但也不能停留在过去,这是底线。”李涛认为,目前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方面尚未达到能及北欧水平的条件,因此超前建设将为我国造成沉重负担。但相较过去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甚至不健全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善。将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这也正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突出重点:
低收入群体、毕业生、小微企业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是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的热点话题。陈湛匀认为,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关键,在于适度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我国近期将要出台有关收入分配的方案,大致内容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调整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此外,陈湛匀建议,国民收入的蛋糕要进行平均切割。
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问题,李涛认为与小微企业发展密不可分。“大型企业新增岗位有限,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因此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也能提供更多的选择。”
完善制度:各项工作以法为纲
未来民生工作决策及贯彻过程也将从“人治”向“法治”过渡,更多地依靠客观、公平的政策机制来完成。李涛认为,近年,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展顺利。但就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制度而言,我们目前还是面临很大压力。“现在,百姓面临高房价的住房压力,特别是青年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是我国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李涛补充。在今天的基础上,依照法治标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将会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以法为纲,有法可依地展开。
引导舆论:树立正确价值观
李涛认为,在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的今天,曾经“勤劳致富”的信条不断淡出人们脑海,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幻想在不知不觉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一方面,这与社会风气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与特有的转型时期社会变动,人们也随之产生价值观念的变动也有一定关系。“我认为,引导舆论是在提醒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勤劳致富,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这也是文化层面上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一个亮点。”李涛说。
此外,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