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增大 再引6000亿市场
从银行的季度报表中不难看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情况正在加速恶化,给银行带来尤为明显的效应是净利润增速疲乏。但中国银行业也在“腾笼换鸟”中,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激增了一个快速膨胀的生态链,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个过程也同样是在凤凰涅槃中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谁让“坏账”居高不下
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问题时刻牵动人们的神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67%,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51.25%。这意味着自从2011年三季度历史低位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的态势已经持续了整整4年。不良资产俨然成为悬在各大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资产质量滑坡
持续的双升让“躺着赚钱”的银行面临“活着”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的狂澜依旧难以逆转,《经济》记者查阅多家银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运行展望报告看到,报告中都对不良贷款恶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期,普遍认为2016年不良率的上升将超过2%,兴业证券研究人士也表示,2016年宏观经济将持续下探,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生成率难见拐点,在中性假设条件下,预计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生成会达到1.13万亿元。考虑到不良贷款增量以最近两年为主,难以满足核销标准,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名义不良率,将以对外出售为主要处置手段,预计2016年不良贷款拍卖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
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逾期债务,于银行而言主要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3种情况,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于企业而言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例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经济结构转型,银行业的顺周期特点确实是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银行的资产质量,所以在经济回调时期,客观上银行的业务要受到约束,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良率的上升。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银行资产质量发生变化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警戒线在哪里,只要不高到警戒线以上,不良率的波动都是很正常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经济》记者。
除了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流动性保持高位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在影响着不良率的上升,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经济》记者解释,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持续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去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导致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形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局面。
“清单”暴露问题
在银行业的“坏账清单”中,产能过剩、沿海地区和小微企业三大领域的风险位列前茅,“高危”领域多集中于小微企业、钢贸,矿业这类强周期行业,及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从地区来看,长江流域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释放已有蔓延趋势,东北地区也是风险潜在高发区。
但相对来说,第三产业出现的不良贷款甚微,“过去,银行给第三产业的贷款额并不大,加上第三产业这些年也没有第二产业的状况变得那么迅速,尤其是人民币有效汇率的高估首先冲击了可贸易程度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从地域看就处在沿海地区”,鲁政委向记者举例称,但目前,不良贷款逐渐走向内地,受到冲击的也是可贸易程度高的产业。“东北的豆子压根不出口,但是由于可贸易程度比较高,国外的转基因豆子都可以进来,这样东北的豆子就被冲击了,山西的煤炭也不怎么出口,如果澳煤拉进来比山西的煤还便宜,那山西的煤就没人要了。”
这种风险之间的传递性很高,在经济上行周期出现问题容易被“放水冲沙子”掩盖,但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容易被暴露,上下游企业之间风险具有传染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告诉《经济》记者,在一个金融结构相对优化的体系内,金融中介有可能通过不同的主体、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我们国家现有的金融结构当中,银行又是绝对的主体,一旦出现问题,风险也容易向银行业集中。
杨涛向记者回顾称,在过去美国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多数的银行业机构,不是太愿意去放贷款,这也造成了其货币成熟度相对较低。“而我国银行业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一方面要服从保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资产端的扩张也一直具有惯性,传统的业务模式还主要靠信贷扩张,因此,靠这种不断地持续扩张来解决问题,不良率自然在上升”。
如今面对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银行在新增贷款方面更趋于谨慎,目前已经开始主动收缩一些风险较高领域的贷款。
是底部也是风口
如何寻找令“坏账”涅槃重生的“解药”,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成为监管层、银行以及“坏账银行”等机构共同探索的问题。
不过,银行不良资产在业界素有“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说法。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子艾曾公开表示,不良资产在其他人眼中是“垃圾”,但在资产管理公司看来是“错配的资源”,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在于“变废为宝”。
1999年,为应对商业银行体系内巨量不良贷款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由财政部出资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巨款坏账剥离,对口设立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长期以来,国内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基本由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过随着地方AMC的陆续成立,不良资产经营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
由于具备逆周期特性,不良资产行业前景非常好。不良资产的投资与处置的利润则在不断催生。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正在拓展。监管层日前所下发的多个文件也表明,不良资产所暴露的风险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自银监会原则上明确各省市政府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当地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扩容。有政策开路,虽然目前正式获批的地方AMC数量有限,但却向市场传达出强烈的信号,预示着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多的趋势,面对今年商业银行将要新生的1.13万亿元不良贷款,将不再是几大资产管理公司独自“闷头赚钱”的时代。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对《经济》记者表示,2016年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年,这会带来银行估值水平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处置链条上的生意机会也成为市场关注点,未来在不良资产管理、经营和处置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其他公司也有可能会逐步进入这个市场。
投资者的资产盛宴
西方人把不良资产的投资者称为“兀鹫投资者”,它们盘旋在天空,寻找着垂死的企业。亿万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压力的背后,是资产处置“外援”的大丰收。据了解,中国信达、中国华融最近几年的不良资产经营板块的税前ROE(净资产收益率)都保持在25%以上、税前利润率保持在3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轮超长繁荣期,处理“腐肉”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时刻处于盛宴巅峰,但现在,它们或许将迎来更多新的对手与同行,但谁能从中红海掘金?
地方AMC夹缝求生
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出发,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收益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取得不良资产时的折扣收益、房产等质押物价值增长收益、兼并重组等整合收益以及税收优惠收益。
随着地方AMC的逐渐增多,加上目前四大AMC由于战略调整和对风险的预期比较高,会收缩一部分市场,会给地方AMC多出一些空间,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告诉记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正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错位发展的空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注跨区域、大型企业的不良资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侧重本地中小企业的不良资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喜欢接大单,全国这么多银行,如果有不良都要去找它,这个市场的供需显得并不那么平衡,卖的人很多,可以买的人只有它们。相比四大,地方AMC具有地缘优势和灵活的机制,在处理本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规范化、市场化是地方AMC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区域型AMC发展受到地域限制(一省之内)、不良资产来源有限以及业务处理能力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地方AMC短期还不能撼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地位,但纵向来看,区域型AMC在当前行业扩张的背景下或有更大增长弹性。
但这一地域性规定,正是使地方AMC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的本源,避免其利用牌照优势,充当二传手,转卖资产赚取差价。
但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地方版AMC,能做的不良资产量其实很小,这受到它们自身购买能力的限制,四大AMC可以借助中央政府的再贷款,而地方AMC的资金来源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近年来也一直存在财政赤字,因此利用财政收入给AMC提供资金的空间有限。“因为毕竟地方AMC,它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不能够真正地结合社会化资本更大规模地去处置不良资产,如果是卖给外方的话,这里面又承担了很多的交易风险”。沈萌透露,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有很多资产处置同外商产生了隐患,一些内部管理人员跟外商进行私下的联络,有意识的将一些并不差的资产当做是不良资产大幅折扣地出售给外商,让外商赚取了超额的暴利,再加上现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于银行不良资产收购的意愿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的背景下,地方版的资产管理公司试点省份扩容被许多业内人士解读为将有助企业盘活资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所以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最理想的模式,是对前景好、经营管理较规范,只是出现暂时性资金困难的企业,通过企业重组、兼并收购进行扶持,帮其渡过难关。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告诉《经济》记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宏观的政策里面要采取一些逆周期的调控措施,“实际上有些不良资产只是一时资金不能周转。地方AMC不仅仅是受让不良资产,还要把不良资产拿到以后进行培育、增值”。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风险要适当给“水”,不能简单地一看到风险就“跑”,将流动性都跑没了,尤其是一些合理的贷款,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收,一旦企业成长起来,带来的利润空间更大。
互联网+拍卖是海市蜃楼?
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只有持牌的四大和地方AMC能够参与,然而由于牌照和融资能力的限制,其他公司很难从中分一杯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记者表示,“我国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更应该向国外一样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合理的定价,从动态发展中不断消化和处置就好。这同是否有牌照并不矛盾”。
对此,鲁政委表示赞同,“让不良资产的处理更加市场化,无非就是愿打愿挨的过程。与你是不是资产管理公司无关”。
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资产的流失呢,鲁政委表示,“可以通过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去评估,第三方机构觉得合适,哪怕不是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去交易,这就解决了不公平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良资产的核销和转让一直都没有完全放开,回顾过去政府对不良资产的认定、核销、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就意味着把这一切放到市场化的行为面前看,银行可能在某个领域并不一定是专家,放在它手里就是不良资产,因为银行等不起,可能企业只是暂时的困难,到期没办法还本付息就只能被定为不良贷款,所以应该让不良资产的处置更加市场化。
随着2016年不良贷款拍卖市场6000亿元的预期,对于场外无牌照的各方投资人来说,想要加入这场不良资产的盛宴也并不难。在这个速变的互联网时代,某个角度讲,渠道便是王道。由于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价格太低,目前,许多银行更倾向于将抵押物进行拍卖,这样一来,比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更为划算。
什么样的标的物将受到市场的追捧?银行业界人士表示,拍卖抵债资产最关键是要看标的物升值潜力,以及买家是否容易“消化”,不难看出,银行举行的拍卖活动多以金额较小的住宅、繁华区域的商铺及用地最容易拍卖出去,而成幢的大厦、市郊的土地等由于涉及金额较高,或者要承担与业主有关连带的责任太多,拍卖结果不尽人意。
剩下的抵债物该如何处置,首先是再降价贱卖出去,这种方式可以很快地把抵债物处理掉,但是银行的损失会增加,其次是考虑用打包、分拆等重新包装的手段向买家推销,这种方法也许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不过对银行方面的技术和人员要求比较高;再有就是考虑向海外投资者推销这些不良资产,但银行在这方面仍有许多政策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触网”是必然的选择。自去年起,淘宝网的“拍卖场”对房产、地产的拍卖数量持续大增,尤其是银行机构参与进来的金融资产处置,与海外物业处置,成了不良资产的新出路,无疑,这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互联网渠道不断向传统金融机构的各个业务链条渗透。
从数千元的翡翠,到几十万元的房子、汽车,再到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墨尔本酒庄、巴塞罗那的公寓,不良资产的处置越玩越大。
不过,传统资产管理公司也在积极布局线上平台。2015年12月15日,淘宝网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规模达515亿元不良资产正式上线淘宝拍卖会资产处置平台。和传统不良资产拍卖方法相比,电商平台拍卖优势有二:一是速度快,二是受众广。但记者在淘宝网拍卖页面浏览发现,淘宝司法拍卖平台上,资产处置主体名单中,包含了多家银行,其中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皆榜上有名。除此之外,中国信达、中国华融以及多家地方AMC均在其中。
而在淘宝上购买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流程跟其他商品其实区别并不大,即先交保证金,再出价竞拍,如果竞拍成功,就支付货款并完成收货。不过,虽然机构热情饱满,投资者却并不买账,多家银行的标的物出现流拍。在拍卖区,记者发现,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在平台所拍卖的13套住房中,最高一套吸引了近两万人浏览页面,却没有一套获得出价成交。而作为地方性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在页面中的拍卖标的物也未见成交。虽然淘宝有海量客户,但不良资产风险难以控制,找到合适的目标竞拍者才是核心。
除淘宝外,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创业者等也正在以“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形式积极介入不良资产处置领域。覆盖处置平台、催收O2O、信息搜索、网络拍卖等多个业务领域。通过互联网渠道,将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中委托方和催收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高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布局全国催收渠道,降低委托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在互联网的风口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驶入这片红海。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在即
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乃至国家税务总局等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规。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金融系统安全的考虑暂停了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直至2012年5月才重启。
中国银监会日前召开工作会议并确定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6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机构,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停摆约8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会为已经处在疯狂抢食状态的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实质上证券化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的确会成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如果使用得当,却可以作为盘活金融存量资产的利器。沈萌告诉记者,“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周转率和回报率,通过相关资产证券化将沉积在银行负债表中的存量信贷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此前仅能通过将其出售给金融管理公司的单一通道,增强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活力,减少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集体损失”。
历史上很多国家在依靠市场力量处置不良资产时,资产证券化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证券化的资产是不良资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成本更高,也面临更多难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估值是市场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沈萌告诉记者,既然被归类为不良资产,那它的投资风险就必然会比普通信贷资产更高一些,因此付出更多代价也就合情合理。但毕竟大多不良资产只是由于经济下行所导致,并非其本身质量先天低劣。因为这些不良资产当初也通过了银行严苛的审核风控,因此通过证券化进行处置,既可以释放银行在年度不良比考核的压力,也可以因为适当延长了相关信贷周期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减缓企业偿还的压力,给予企业更大的喘息机会,从而有利于不良资产更高比例的回收。
由于目前经济下行持续筑底,复苏前景不确定性还很强,因此虽然不良资产具有回收预期,但毕竟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也是投资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良资产的估值会受到较大的抑制。
不过,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尚存在着不少争议。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及信息披露要求等多方面尚需完善。
谁让“坏账”居高不下
中国银行业潜在的风险问题时刻牵动人们的神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67%,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51.25%。这意味着自从2011年三季度历史低位至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双升”的态势已经持续了整整4年。不良资产俨然成为悬在各大银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资产质量滑坡
持续的双升让“躺着赚钱”的银行面临“活着”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良资产进一步恶化的狂澜依旧难以逆转,《经济》记者查阅多家银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运行展望报告看到,报告中都对不良贷款恶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期,普遍认为2016年不良率的上升将超过2%,兴业证券研究人士也表示,2016年宏观经济将持续下探,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生成率难见拐点,在中性假设条件下,预计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生成会达到1.13万亿元。考虑到不良贷款增量以最近两年为主,难以满足核销标准,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名义不良率,将以对外出售为主要处置手段,预计2016年不良贷款拍卖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
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逾期债务,于银行而言主要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3种情况,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于企业而言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例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经济结构转型,银行业的顺周期特点确实是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银行的资产质量,所以在经济回调时期,客观上银行的业务要受到约束,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良率的上升。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银行资产质量发生变化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警戒线在哪里,只要不高到警戒线以上,不良率的波动都是很正常的”,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经济》记者。
除了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流动性保持高位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也在影响着不良率的上升,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经济》记者解释,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持续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去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导致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形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局面。
“清单”暴露问题
在银行业的“坏账清单”中,产能过剩、沿海地区和小微企业三大领域的风险位列前茅,“高危”领域多集中于小微企业、钢贸,矿业这类强周期行业,及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从地区来看,长江流域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释放已有蔓延趋势,东北地区也是风险潜在高发区。
但相对来说,第三产业出现的不良贷款甚微,“过去,银行给第三产业的贷款额并不大,加上第三产业这些年也没有第二产业的状况变得那么迅速,尤其是人民币有效汇率的高估首先冲击了可贸易程度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从地域看就处在沿海地区”,鲁政委向记者举例称,但目前,不良贷款逐渐走向内地,受到冲击的也是可贸易程度高的产业。“东北的豆子压根不出口,但是由于可贸易程度比较高,国外的转基因豆子都可以进来,这样东北的豆子就被冲击了,山西的煤炭也不怎么出口,如果澳煤拉进来比山西的煤还便宜,那山西的煤就没人要了。”
这种风险之间的传递性很高,在经济上行周期出现问题容易被“放水冲沙子”掩盖,但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容易被暴露,上下游企业之间风险具有传染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告诉《经济》记者,在一个金融结构相对优化的体系内,金融中介有可能通过不同的主体、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我们国家现有的金融结构当中,银行又是绝对的主体,一旦出现问题,风险也容易向银行业集中。
杨涛向记者回顾称,在过去美国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多数的银行业机构,不是太愿意去放贷款,这也造成了其货币成熟度相对较低。“而我国银行业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一方面要服从保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资产端的扩张也一直具有惯性,传统的业务模式还主要靠信贷扩张,因此,靠这种不断地持续扩张来解决问题,不良率自然在上升”。
如今面对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也会有不同的行为选择,银行在新增贷款方面更趋于谨慎,目前已经开始主动收缩一些风险较高领域的贷款。
是底部也是风口
如何寻找令“坏账”涅槃重生的“解药”,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成为监管层、银行以及“坏账银行”等机构共同探索的问题。
不过,银行不良资产在业界素有“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的说法。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子艾曾公开表示,不良资产在其他人眼中是“垃圾”,但在资产管理公司看来是“错配的资源”,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在于“变废为宝”。
1999年,为应对商业银行体系内巨量不良贷款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由财政部出资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巨款坏账剥离,对口设立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长期以来,国内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基本由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过随着地方AMC的陆续成立,不良资产经营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
由于具备逆周期特性,不良资产行业前景非常好。不良资产的投资与处置的利润则在不断催生。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正在拓展。监管层日前所下发的多个文件也表明,不良资产所暴露的风险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自银监会原则上明确各省市政府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当地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扩容。有政策开路,虽然目前正式获批的地方AMC数量有限,但却向市场传达出强烈的信号,预示着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多的趋势,面对今年商业银行将要新生的1.13万亿元不良贷款,将不再是几大资产管理公司独自“闷头赚钱”的时代。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对《经济》记者表示,2016年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年,这会带来银行估值水平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处置链条上的生意机会也成为市场关注点,未来在不良资产管理、经营和处置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其他公司也有可能会逐步进入这个市场。
投资者的资产盛宴
西方人把不良资产的投资者称为“兀鹫投资者”,它们盘旋在天空,寻找着垂死的企业。亿万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压力的背后,是资产处置“外援”的大丰收。据了解,中国信达、中国华融最近几年的不良资产经营板块的税前ROE(净资产收益率)都保持在25%以上、税前利润率保持在3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轮超长繁荣期,处理“腐肉”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时刻处于盛宴巅峰,但现在,它们或许将迎来更多新的对手与同行,但谁能从中红海掘金?
地方AMC夹缝求生
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出发,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收益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取得不良资产时的折扣收益、房产等质押物价值增长收益、兼并重组等整合收益以及税收优惠收益。
随着地方AMC的逐渐增多,加上目前四大AMC由于战略调整和对风险的预期比较高,会收缩一部分市场,会给地方AMC多出一些空间,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告诉记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正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错位发展的空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注跨区域、大型企业的不良资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侧重本地中小企业的不良资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喜欢接大单,全国这么多银行,如果有不良都要去找它,这个市场的供需显得并不那么平衡,卖的人很多,可以买的人只有它们。相比四大,地方AMC具有地缘优势和灵活的机制,在处理本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规范化、市场化是地方AMC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区域型AMC发展受到地域限制(一省之内)、不良资产来源有限以及业务处理能力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地方AMC短期还不能撼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地位,但纵向来看,区域型AMC在当前行业扩张的背景下或有更大增长弹性。
但这一地域性规定,正是使地方AMC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的本源,避免其利用牌照优势,充当二传手,转卖资产赚取差价。
但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地方版AMC,能做的不良资产量其实很小,这受到它们自身购买能力的限制,四大AMC可以借助中央政府的再贷款,而地方AMC的资金来源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近年来也一直存在财政赤字,因此利用财政收入给AMC提供资金的空间有限。“因为毕竟地方AMC,它的资金都是自有资金,不能够真正地结合社会化资本更大规模地去处置不良资产,如果是卖给外方的话,这里面又承担了很多的交易风险”。沈萌透露,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有很多资产处置同外商产生了隐患,一些内部管理人员跟外商进行私下的联络,有意识的将一些并不差的资产当做是不良资产大幅折扣地出售给外商,让外商赚取了超额的暴利,再加上现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于银行不良资产收购的意愿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的背景下,地方版的资产管理公司试点省份扩容被许多业内人士解读为将有助企业盘活资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所以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最理想的模式,是对前景好、经营管理较规范,只是出现暂时性资金困难的企业,通过企业重组、兼并收购进行扶持,帮其渡过难关。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告诉《经济》记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宏观的政策里面要采取一些逆周期的调控措施,“实际上有些不良资产只是一时资金不能周转。地方AMC不仅仅是受让不良资产,还要把不良资产拿到以后进行培育、增值”。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风险要适当给“水”,不能简单地一看到风险就“跑”,将流动性都跑没了,尤其是一些合理的贷款,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收,一旦企业成长起来,带来的利润空间更大。
互联网+拍卖是海市蜃楼?
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只有持牌的四大和地方AMC能够参与,然而由于牌照和融资能力的限制,其他公司很难从中分一杯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经济》记者表示,“我国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更应该向国外一样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合理的定价,从动态发展中不断消化和处置就好。这同是否有牌照并不矛盾”。
对此,鲁政委表示赞同,“让不良资产的处理更加市场化,无非就是愿打愿挨的过程。与你是不是资产管理公司无关”。
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资产的流失呢,鲁政委表示,“可以通过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去评估,第三方机构觉得合适,哪怕不是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去交易,这就解决了不公平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良资产的核销和转让一直都没有完全放开,回顾过去政府对不良资产的认定、核销、管理都是非常严格的,就意味着把这一切放到市场化的行为面前看,银行可能在某个领域并不一定是专家,放在它手里就是不良资产,因为银行等不起,可能企业只是暂时的困难,到期没办法还本付息就只能被定为不良贷款,所以应该让不良资产的处置更加市场化。
随着2016年不良贷款拍卖市场6000亿元的预期,对于场外无牌照的各方投资人来说,想要加入这场不良资产的盛宴也并不难。在这个速变的互联网时代,某个角度讲,渠道便是王道。由于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价格太低,目前,许多银行更倾向于将抵押物进行拍卖,这样一来,比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更为划算。
什么样的标的物将受到市场的追捧?银行业界人士表示,拍卖抵债资产最关键是要看标的物升值潜力,以及买家是否容易“消化”,不难看出,银行举行的拍卖活动多以金额较小的住宅、繁华区域的商铺及用地最容易拍卖出去,而成幢的大厦、市郊的土地等由于涉及金额较高,或者要承担与业主有关连带的责任太多,拍卖结果不尽人意。
剩下的抵债物该如何处置,首先是再降价贱卖出去,这种方式可以很快地把抵债物处理掉,但是银行的损失会增加,其次是考虑用打包、分拆等重新包装的手段向买家推销,这种方法也许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不过对银行方面的技术和人员要求比较高;再有就是考虑向海外投资者推销这些不良资产,但银行在这方面仍有许多政策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触网”是必然的选择。自去年起,淘宝网的“拍卖场”对房产、地产的拍卖数量持续大增,尤其是银行机构参与进来的金融资产处置,与海外物业处置,成了不良资产的新出路,无疑,这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互联网渠道不断向传统金融机构的各个业务链条渗透。
从数千元的翡翠,到几十万元的房子、汽车,再到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墨尔本酒庄、巴塞罗那的公寓,不良资产的处置越玩越大。
不过,传统资产管理公司也在积极布局线上平台。2015年12月15日,淘宝网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规模达515亿元不良资产正式上线淘宝拍卖会资产处置平台。和传统不良资产拍卖方法相比,电商平台拍卖优势有二:一是速度快,二是受众广。但记者在淘宝网拍卖页面浏览发现,淘宝司法拍卖平台上,资产处置主体名单中,包含了多家银行,其中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皆榜上有名。除此之外,中国信达、中国华融以及多家地方AMC均在其中。
而在淘宝上购买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流程跟其他商品其实区别并不大,即先交保证金,再出价竞拍,如果竞拍成功,就支付货款并完成收货。不过,虽然机构热情饱满,投资者却并不买账,多家银行的标的物出现流拍。在拍卖区,记者发现,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在平台所拍卖的13套住房中,最高一套吸引了近两万人浏览页面,却没有一套获得出价成交。而作为地方性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在页面中的拍卖标的物也未见成交。虽然淘宝有海量客户,但不良资产风险难以控制,找到合适的目标竞拍者才是核心。
除淘宝外,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创业者等也正在以“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形式积极介入不良资产处置领域。覆盖处置平台、催收O2O、信息搜索、网络拍卖等多个业务领域。通过互联网渠道,将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中委托方和催收方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高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布局全国催收渠道,降低委托成本,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在互联网的风口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驶入这片红海。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在即
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乃至国家税务总局等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规。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出于金融系统安全的考虑暂停了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直至2012年5月才重启。
中国银监会日前召开工作会议并确定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6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机构,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停摆约8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会为已经处在疯狂抢食状态的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实质上证券化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的确会成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如果使用得当,却可以作为盘活金融存量资产的利器。沈萌告诉记者,“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周转率和回报率,通过相关资产证券化将沉积在银行负债表中的存量信贷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此前仅能通过将其出售给金融管理公司的单一通道,增强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的活力,减少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集体损失”。
历史上很多国家在依靠市场力量处置不良资产时,资产证券化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中国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证券化的资产是不良资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成本更高,也面临更多难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估值是市场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沈萌告诉记者,既然被归类为不良资产,那它的投资风险就必然会比普通信贷资产更高一些,因此付出更多代价也就合情合理。但毕竟大多不良资产只是由于经济下行所导致,并非其本身质量先天低劣。因为这些不良资产当初也通过了银行严苛的审核风控,因此通过证券化进行处置,既可以释放银行在年度不良比考核的压力,也可以因为适当延长了相关信贷周期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减缓企业偿还的压力,给予企业更大的喘息机会,从而有利于不良资产更高比例的回收。
由于目前经济下行持续筑底,复苏前景不确定性还很强,因此虽然不良资产具有回收预期,但毕竟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也是投资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良资产的估值会受到较大的抑制。
不过,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尚存在着不少争议。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及信息披露要求等多方面尚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