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总体安全可靠

    防范风险和确保安全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
    “银行安全是国家金融安全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确保银行体系安全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首要关口和首要任务。”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是国家金融经济体系的血液循环体系,须臾不可缺失和出现故障。

风险可控

    2012年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业务复杂性和关联性不断提高,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态不断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的难度持续加大。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银行业面临短期风险暴露和中长期战略转型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信息科技、理财业务、影子银行等领域不容乐观。
    在向松祚看来,银行体系安全至少有五个方面含义:其一是经营安全,即确保银行不会因为资产负债管理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倒闭,给银行客户、投资者或股东乃至整体金融经济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和损失。其二是流动性安全,即确保银行随时满足客户提款和转账要求,不出现客户恐慌和挤兑风潮。其三是支付安全,即确保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不出现故障或遭受恐怖分子蓄意破坏,导致支付清算不能正常运行。其四是信息安全,即确保银行客户和核心商业信息不被泄露和盗窃,以免给客户和银行造成实际和潜在的巨大损失和困扰。其五是反洗钱,即确保银行体系不参与恐怖活动、贩毒、色情网络、军火走私、颠覆政权、危害国家安全等各种非法活动,确保银行资金、账户信息、支付网络不被上述犯罪团伙所利用。
    “因此从上述五个方面考量,我国银行体系总体安全可靠,风险可控。一是流动性风险不大,我国银行体系负债总体稳定,不会出现挤兑风潮。二是经过多年改革发展,银行总体经营实力大幅度提升,不会出现破产倒闭。三是支付和清算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支付结算能够安全平稳运行。四是信息安全得到高度重视,不会发生客户信息的大规模泄露、丢失和被盗。五是我国历来重视反洗钱工作,对犯罪团伙利用银行体系犯罪保持高度警惕。”向松祚告诉记者。
    然而,这并非表示银行安全就高枕无忧。在向松祚看来,目前威胁我国银行安全的主要力量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国内风险主要是: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增长,潜在风险和损失不容忽视;一些产业严重产能过剩,经营严重亏损,必然导致部分银行贷款无法按期偿还。国外风险主要是:美国以制裁伊朗和反恐为名,对我国银行进行司法调查和起诉,甚至实施巨额处罚和业务限制,可能对我国银行海外业务造成巨大影响。

新规加码

    根据国务院第207次常务会议精神,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作为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成员,我国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既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向松祚强调,新监管标准的制定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稳健性,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有助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
    在回答《资本办法》对于我国银行业安全有哪些现实意义这个问题时,向松祚表示,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即是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III》。原则上,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本管理办法有利于银行审慎经营,降低风险,强化银行经营和流动性安全,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资本管理办法过于严厉,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银行迫于经营压力,可能会更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和扩大表外业务,可能会迫于资本充足率提高的要求而被迫提前收回贷款和出售资产,可能会大幅度收缩信贷从而降低银行盈利水平,等等。
    “我历来主张应该建立逆周期资本管理办法,即经济快速增长和过热之时,适当提高资本要求;经济下滑或衰退之时,适当放宽资本充足率要求,以避免金融加速器恶化经济周期,增加银行流动性和经营压力及风险。”向松祚说。
    据向松祚介绍,事实上,我国几乎所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已经提前达到了《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一级核心资本、拨备覆盖率、拨贷率等主要指标,各家银行都已经满足,甚至大幅度超过。过去几年,各家银行为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风险考核评估体系、财务考核评估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都相应做了改进和调整。我国银行体系完全能够适应和落实新资本管理办法。

科技支撑

    在打造安全体系中,信息科技技术成为银行安全的立身之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在第九届银行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表示,银行业信息系统承载我国金融机构核心业务和金融服务,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传递效应,引发系统性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普遍面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日益依赖互联网开放系统从而增加遭受攻击或信息被窃取的潜在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的关注。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2年会”上,他强调,银行业要围绕“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切实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发挥好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
    在向松祚看来,当前的科技风险管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业信息科技运行对外部基础设施、外部技术和服务的依赖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