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继伟:必须义无反顾地进行改革
在新“巴山轮”会议上,财政部原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发表了议题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2017展望”的演讲。他表示,之前的几次G20会议对结构性改革的讨论比较分散,中国所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际社会上尚属首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描述要比单纯的结构性改革更明确。
楼继伟首先回顾了2016年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我国作为主席国,在财金领域设置的改革议题及最近取得的进展。据他介绍,自2008年开始全球总需求不振、债务高举、贸易和投资低迷,这些问题虽然与周期性因素和去杠杆过程有关,但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潜在生产率水平的下降,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回归强力增长的根本性问题,由此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问题。G20峰会是当前国际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2008年、2009年G20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挽救当时经济困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结构性改革议题首次被提出,但当时各成员国还只是在应对各自的短期问题。直到2014年的G20峰会上,才通过了促进经济全面增长的构性改革策略,但是这些策略比较分散、没有法律约束,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当时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楼继伟认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生产要素改革,因为需求侧是不存在结构性改革的,这就意味着不要只想着加强刺激,而应该在结构性问题方面多下功夫,需求侧是可以帮助供给侧改革的。
在这种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我国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东道主,在G20议程设计上,明确将结构性改革作为财金领域的主要议题,涉及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48条指导意见,各成员国针对本国展开的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大量经验分享和讨论,并承诺要对结构性改革展开评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也是本年度财金领域最大亮点之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一,政策考虑、改革重点不同,中国作为主席国秉持开放态度,照顾各方关切,努力促成共识达成。” 楼继伟还介绍了其他国家分享的供给侧改革经验和进展,例如印度的增值税、土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美国的养老金改革等。
目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骨头”还有很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增长、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对此,楼继伟表示“要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就必须要坚持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对结构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措施不断明确,这是符合国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
楼继伟表示,“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所独有的,需求侧并不存在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是总量管理,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是提醒大家,不要老想着刺激。”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总体进展较快。第一,政府大力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市场壁垒、大幅度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终结了非行政性许可,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在自贸实验区进行试点。第二,推进价格改革。减少对市场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着力完善由市场供求形成的价格机制。第三,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实施居住证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四,推进财政改革,加大预算的公开度、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严肃财政纪律,防范风险,全面推行“营改增”。对此,楼继伟还引用了IMF的评价——“中国的改革成果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
楼继伟强调,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市场配置资源”向“政府间接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观目标,必须未雨绸缪、义无反顾地进行改革。
楼继伟首先回顾了2016年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我国作为主席国,在财金领域设置的改革议题及最近取得的进展。据他介绍,自2008年开始全球总需求不振、债务高举、贸易和投资低迷,这些问题虽然与周期性因素和去杠杆过程有关,但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潜在生产率水平的下降,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回归强力增长的根本性问题,由此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问题。G20峰会是当前国际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2008年、2009年G20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挽救当时经济困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2010年的G20峰会上结构性改革议题首次被提出,但当时各成员国还只是在应对各自的短期问题。直到2014年的G20峰会上,才通过了促进经济全面增长的构性改革策略,但是这些策略比较分散、没有法律约束,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当时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楼继伟认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生产要素改革,因为需求侧是不存在结构性改革的,这就意味着不要只想着加强刺激,而应该在结构性问题方面多下功夫,需求侧是可以帮助供给侧改革的。
在这种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我国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东道主,在G20议程设计上,明确将结构性改革作为财金领域的主要议题,涉及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48条指导意见,各成员国针对本国展开的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大量经验分享和讨论,并承诺要对结构性改革展开评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也是本年度财金领域最大亮点之一。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一,政策考虑、改革重点不同,中国作为主席国秉持开放态度,照顾各方关切,努力促成共识达成。” 楼继伟还介绍了其他国家分享的供给侧改革经验和进展,例如印度的增值税、土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美国的养老金改革等。
目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骨头”还有很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增长、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对此,楼继伟表示“要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就必须要坚持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对结构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措施不断明确,这是符合国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
楼继伟表示,“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所独有的,需求侧并不存在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是总量管理,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是提醒大家,不要老想着刺激。”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总体进展较快。第一,政府大力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市场壁垒、大幅度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终结了非行政性许可,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在自贸实验区进行试点。第二,推进价格改革。减少对市场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着力完善由市场供求形成的价格机制。第三,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实施居住证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四,推进财政改革,加大预算的公开度、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严肃财政纪律,防范风险,全面推行“营改增”。对此,楼继伟还引用了IMF的评价——“中国的改革成果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
楼继伟强调,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市场配置资源”向“政府间接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观目标,必须未雨绸缪、义无反顾地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