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政研中心 刘远书 杨 益     

    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水,并因水而兴衰。今天,经历了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规划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这样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问题尤其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国家。其中,水生态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和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七大水系低于地表水三类水质的占40%,国家重点湖库中低于三类水质的达77%。通过对全国182个城市中4110个监测点的监测,地下水水质属“较差至极差”级别的占57%。
    二是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平原近一半面积出现较大幅度地面沉降。据国土部门资料显示,华北平原目前已累计超采地下水1200亿立方米以上,在一些地区造成了地面沉降灾害。
    三是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功能退化。最新的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图显示,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2%;海河流域的湿地面积已由过去的近1万平方公里降至目前的1000多平方公里。
    四是土地荒漠化严重,约1/3的国土面积荒漠化。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五是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内的动植物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的甚至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0多种陆脊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3亿人的人口大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以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为例,海河流域60多年来全流域GDP增长了130多倍,达到4万多亿元;人口增长了1.1倍,达到1.37亿;城市化率从16%提高到现在的50%多。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均水资源量却从750立方米降至目前的300立方米以下。海河流域以不足全国1.3%的水资源量承担着全国10%的人口、12%的粮食产量和13%的GDP用水,早已不堪重负,造成了目前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的水生态环境危机。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不断恶化的水生态环境状况,我们采取了节约和开源并重的措施,一方面大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另一方面从外流域调入新的水源,从根本上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支撑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通过水资源的增量盘活存量,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世纪之初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在“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系起来,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达4.4亿,润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正在建设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184亿立方米,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工程通水后,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将得到缓解,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
    首先,在城市水资源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原来被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将逐步得到退还,其中被城市挤占的15亿立方米水量将偿还于农业,经过处理达标的废污水53亿立方米将用于城区外的农业和生态;其次,由于有了新的水源,以及随着废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后再利用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地下水的超采量,城市超采的36亿立方米地下水将被逐步替代,地下水超采现象将被严格控制,为逐步恢复地下水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再者,当北方干旱、丹江口水库来水较丰时,中线工程还可以在保证输水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输水渠道的加大输水能力向北方的河湖放水,增加部分生态用水,或者回补地下水,进一步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规划实施的西线工程对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生态脆弱,属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西线调水实施以后,一方面,在甘、宁、内蒙古地区可新开垦上千万亩的良田,不仅增加了耕地,还在西北地区形成连片人工绿洲和小气候环境,将构建西北生态脆弱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西线工程还可向石羊河流域等生态极度恶化的地区实施生态补水,基本满足下游绿洲生态用水需求。下游民勤绿洲的恢复和维持,可有效阻止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合拢的趋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10年,即将于近期建成通水。通水后,随着受水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科学规划沿线土地开发和城镇化速度和规模,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沿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水资源保护加强沿线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北方地区必将发展成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