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疯狂”冷思考

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备受关注。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合计成交可转债的规模为6.2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51.75%。特别在10月中下旬,可转债被爆炒,“熔断潮”不断上演,个别可转债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公司股价,令监管部门不得不多次出手。尽管如此,可转债炒作一时仍难以停歇,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关注并参与其中。


爆炒乱象被叫停


可转债(可转换债券)是指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将之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证券的债券,兼具债权和股权双重特性,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可转债持有人享有在一定条件下将债券回售给发行人的权利,发行人在一定条件下也拥有强制赎回债券的权利。

据了解,可转债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近30年,然而多年来,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对可转债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在今年之前,可转债都不是投资者普遍关注或参与的投资品。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可转债一直是不错的投资品种,但因为可转债既具有债性又具有股性,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其定价难度非常高,因此在爆炒之前,普通投资者对可转债的关注较少。

今年,可转债市场交易行情的异常火爆,直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追板进场。3月,可转债市场就经过了一轮爆炒行情。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很多资金疯狂炒作可转债,导致可转债泡沫极大,最后泡沫破裂,出现暴跌,将很多散户投资者套在高位。

在上交所、深交所将部分换手率异常的可转债交易情况纳入重点监控后,可转债市场逐渐降温。

然而在10月下旬,可转债市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爆炒,并多次掀起“熔断潮”,连续多日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批可转债盘中因大涨临时停牌。

针对部分可转债炒作乱象,监管部门再次发声。10月23日,证监会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上交所将可转债交易情况纳入重点监控,对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的异常交易行为及时实施自律监管,同时对15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等进行专项核查;深交所也提醒投资者警惕交易风险,将持续做好交易监管工作,加强交易与信息披露联合监管,研究完善包括临时停牌在内的可转债交易制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0月26日起,沪深交易所实施《关于做好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的通知》。未签署《风险揭示书》的投资者,不能申购或者买入可转换债券,已持有相关可转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转股、回售或者卖出。

10月30日,深交所发布《关于完善可转换公司债券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的通知》规定,盘中成交价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的,临时停牌至14时57分。新规则于11月2日起施行。

此前,在深交所上市的可转债,盘中成交价较前收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的,只需停牌半个小时,导致部分炒作资金专挑深市可转债下手。业内认为,规则经修改后,大幅压缩了炒作资金的操作时间,防止投资者跟风热炒。

经过近一个月的平复,投资者情绪回归理性,然而,个别可转债投资风险已显现,部分个券的转股溢价率仍超过100%。

杨德龙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现在可转债的投资已远远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撑,受资金爆炒的迹象非常明显。“相关公司发布了关于可转债交易波动风险的提示公告,监管层也进行了风险提示,很多投资者都收到了券商的一些提示通知,要求尽快签署可转债交易风险揭示书。”


投资陷阱要认清


“实际上,企业发行可转债一般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杨德龙表示,因为在股票下跌期间企业可以做一个债,投资者也可以获取稳定的利息回报;当股价大涨时,触发转股条件,投资者又可以把债转成股份,从而分享企业股票上涨的收益。“可转债的价格波动既受到利率的影响,又受到企业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由于它的股性可能更明显,因此可转债的价格和正股的股价波动是同方向的。”

“可转债也是一个投资性价比较高的投资标的。”优美利投资董事长贺金龙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可转债作为一个“债券价值+看涨期权价值”的标的,下跌有底,上涨不封顶。“今年有大量主力资金进入可转债市场,增加了可转债市场的成交量,吸引了一些散户进场,达到了成交量增长良性循环的模式。同时,企业也达到较低成本融资的目的,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未来发展。”因此,可转债的发行量和成交量在今年都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在胡泊看来,今年整个市场资金充沛,可转债的债性和股性相当于具备防御和进攻的双重属性,同时可转债市场整体容量又不大,涨跌幅限制较为宽松,T+0日交易又充分体现其交易的灵活性,因此在市场没有明确方向的时候,容易成为市场的爆炒品种。

从制度设计上看,正因宽松的涨跌幅限制、T+0交易以及不收取印花税等优势,加上转债盘子小、易控盘,可转债极易成为游资短期大幅炒作的对象。“尤其是今年11月前,深交所可转债还未引入熔断机制,在深交所上市的可转债交易量尤为活跃”。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员文进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

此外,在可转债被爆炒后,个别平台故意以可转债的下修及回售等条款来夸大其保本等功能,使不明真相的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加入可转债的投资大军中。

贺金龙也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转债20%停牌的涨幅限制规则以及不用承担隔日风险的属性,避免了隔夜风险,但这些属性也是双刃剑,“可转债二级市场会有比主板更多的跌幅空间,以及遭遇砸盘亏损的风险”。在可转债的交易机制下,普通投资者的情绪更容易不理智,这反而不利于投资。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有比较新的投资品或者行情比较好的投资品,都会被热炒,这是中国市场上投机氛围还比较浓郁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转债出现被热炒的现象一点也不让人意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转债相对而言是一个本身设计上风险较小的投资品,当股票行情好的时候可以转为股权,股票行情不好的时候还有债权收益。不过被过度炒作之后,可转债也能变成风险较大的产品。

总的来说,由于可转债整体规模较小、交易成本较低、成交量大、赚钱效应明显,吸引了大量跟风资金入场。杨德龙表示,资金越活跃就形成正反馈,赚钱效应就越大,从而吸引更多资金入场,“这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而不是一个价值投资品种”。


投资还是投机


“可转债本身有一定的定价公式,不能盲目跟风炒作。”杨德龙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近期一些资金兴风作浪也是想趁可转债交易比较活跃,来吸引散户跟风,达到割韭菜的目的。

“可转债同时具备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债性,同时也具有权益类资产的所谓的股性,这是在债市和权益市场大幅上涨时可转债也同时可以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是,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债券本身的性质和股票的性质都取决于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者要了解一点,即小市场容易被游资爆炒,因此还是要回归公司基本面;从监管角度看,则要求公司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特邀研究员卜振兴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普通投资者参与可转债交易,一是要熟悉交易规则,二是要加强分析研究,三是可以找专业机构代为投资。“目前监管主要是提高了可转债投资的门槛,未来还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监管策略。”

贺金龙也认为,首先,投资者要了解可转债的内部逻辑和一些自身具备的指标,以及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财务和资产情况,切忌在可转债市场中盲目追高。“与首日发新股有锁定期的规则不同,大股东参与配售可转债是没有锁定期的,上市即可减持,这可能为操纵可转债价格提供机会。”

其次,大股东减持配售的可转债无需事前公告,仅需事后公告,且深市可转债减持无数量限制,沪市每次减持发行量的10%可以一次性减持。这些规则令普通投资者较被动。

对此,江瀚表示,投资可转债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并且尽量避免去投资那些大起大落的可转债产品。

长期来看,可转债依然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品种。目前看,可转债最大的风险是溢价过高,而不是违约爆雷。“如果可转债的溢价能回归合理水平,可转债的债性具有比较好的防御特征,转股的股性又具有一定的进攻特性,可转债依旧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优秀品种,也是值得普通投资者关注的领域。”胡泊如是说。

随着近期监管趋严,可转债的炒作有所放缓,但专家们认为,后期可转债市场出现热炒的问题依旧是必然的。

“后期市场一旦上行,可转债依旧会有继续爆炒的可能性。”文进建议个人投资者在未完全了解可转债交易制度前,优先参与较为安全的可转债打新环节,不要盲目参与可转债上市后的投机交易环节。

尽管深市可转债在近期也收紧了一定的规则,“但一来是因为这个市场今年以来的关注度和成交量已达历史新高,市场上很多流动资金嗅觉灵敏,不会放过这个风口。二来更由于可转债本身的风险收益性价比高,优势明显,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进入。”贺金龙说。

目前可转债的规则漏洞正在不断被完善,但整体上来说,可转债容易被游资炒作的属性还是存在。“随着国家逐渐规范、从严之后,可转债的过度投机现象应该会随着监管的加强逐渐消退。”江瀚称。

关于可转债被爆炒的风险,胡泊则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是完善T+0交易、涨跌停限制等交易性条款,降低其投机性,并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可加大可转债的供给,让可转债的溢价回归合理水平。

当然,主要还看投资者的意图是投资还是投机,两者都有风险。“长期投资,可视同低风险;投机重点在于举债投机,比如加杠杆,那风险绝对不可控。”荣峰正见总经理隋宝华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